近日,阳江市政协召开八届十一次常委会会议,围绕“深入挖掘阳江特色文化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展专题议政。会上,与会人员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市政协常委钟基建
将阳江打造成湾区文旅首选地
将绿美阳江生态建设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四季旅游产品,以“留客”之名拉长文旅链条、延长出游时间、带动文旅消费;拓展“国家森林城市”的品牌价值,着力打造康养度假产品,高标准策划一批旅游康养项目,逐渐实现“人气”转变为“财气”,将阳江市打造成湾区文旅首选地。
打造文旅示范性公厕,升级改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公厕量质齐升,不仅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也有利于推动阳江市公共服务系统升级,促进阳江市文旅高质量发展。
营造浓厚的旅游宣传氛围,树立人人都是“绿能之都 海丝文化”宣传员理念。要在群众身上下功夫,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凝聚合力宣传阳江各域的好山好水好风光、美食美景美文章,营造人人为阳江文旅代言的社会氛围,从而提升城市形象。
市政协常委谭中明
将“行大运”打造成旅游线路
自古以来,阳江就流传有“阳江贵地总无忧”的说法,这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阳江出生长大的曾庆存院士曾为家乡赋诗:“龙虎山雄守海门,漠江水秀树栖鸾;物华人杰时时在,应使家乡世世尊。”
阳江是贵地,是能给人们带来好运的行运之城。这种行运文化,既体现了阳江独有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祈盼,非常契合当前文旅发展的新风口,应加大力度进行整合和利用。
要对现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江城区古城行大运线路作进一步的优化完善,结合文旅要求增加更多的行运元素,推动形成常态化的旅游线路,打造古城行大运文化IP,吸引更多游客一年四季到阳江行大运。同时,将行运文化融合到全市的文旅发展规划上来,打造“山海行大运”的文旅线路,逐步将阳江打造成海丝名城、行运之城。
市政协常委黄伟忠
阳江具备深度挖掘特色旅游的巨大潜力
阳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旅游资源,具备深度挖掘特色旅游的巨大潜力,为了进一步提升阳江市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应当强化历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深入研究和整理阳江的历史脉络,举办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在海陵岛举办“海陵岛文旅浪潮暨粤西地区汽车展示文化嘉年华”等。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精美的旅游宣传视频和图文内容,邀请知名网红或旅游达人来阳江体验,为阳江文旅融合发展吸引更多流量,吸引年轻一代游客的关注,同时与广深珠—湛茂阳等周边城市和旅游热点地区开展合作,进行联合宣传推广,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展文旅相关的培训课程,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同时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市政协常委陈瑞英
阳江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围绕“特”字做文章
要立足特色海丝文化和非遗文化。围绕海丝文化、漆艺文化、风筝文化等阳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研学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研学游线路品牌,推动文化资源与学生研学旅行深度融合。
要立足特色饮食文化。要深挖阳江市饮食文化背后的故事和健康理念,打响有故事、有文化、有特色的“漠阳味道”品牌,打造一批“美食+特色文旅”主题产品,如推出“程村蚝+海丝文化游”“春砂仁宴+漆艺非遗文化体验游”等,吸引更多的游客,让阳江特色菜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还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旅游活动。
要立足特色的节庆展会文化。借助中国南海(阳江)开渔节、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等节庆展会,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用独特的节庆展会文化吸引游客,提升阳江城市形象,带动旅游业发展。
市政协常委刘山
深挖龙舟文化,讲好龙船故事
阳江市水系发达,“扒龙船”(赛龙舟)在阳江市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有悠久历史,近年江城、阳东、阳春、阳西陆续恢复龙船比赛。阳江龙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赛前赛后还有不同的民俗仪式,每只龙舟都有它的起源、来历和归属,朝拜当地神庙或宗祠,有背后的传奇故事,有独特的魅力,也有它的旌旗和独特称谓和性别(公、母)。我们除了把龙舟赛事办好,也要深度挖掘龙舟特色文化,宣传好阳江的龙舟文化,传承发扬龙舟文化,以龙舟为媒,创新“体育+节庆+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吃住行游娱购的一站式服务,以龙舟聚人气、以人气促消费,推进阳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市政协常委严超俊
创新文旅业态,推动文旅提质增效能
阳江市是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建议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大力发展生态康养、研学旅行、非遗体验等文旅业态产品,进一步加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适应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态融合创新,积极发展海洋旅游、自驾露营旅游、研学旅行、康养旅行、休闲农业旅行,推广“音乐+旅游”“演艺+旅游”“赛事+旅游”等业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再把精品线路通过官方媒体、文旅达人、本土旅游IP宣传出去。以镇街为单位,支持各镇街培养一个专门宣传团队,充分结合各自的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开展线上旅游展示活动,形成宣传阳江市农文旅发展的合力。
市政协常委姜树勤
阳江的文旅融合发展可以从四方面下功夫
在理顺体制机制上下功夫。针对阳江海丝文化、高凉文化、漠阳文化、古城文化等的特色文化,加强统筹规划、整体策划、全域布局。聘请专业团队,进行高水平策划,编制文旅发展总体规划。
在发展智慧文旅上下功夫。大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完善智慧文旅功能,促进文旅行业信息传递智慧化,构筑新媒体宣传矩阵,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利用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为关注阳江旅游消费者打造个性化的宣传,促进政府和旅游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创新性开发的能力,为阳江文旅融合发展吸引更多流量。
在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加速串珠成链,实现资源共享,精心培植“文旅+”系列专业化文旅业态,以“文旅+”赋能“海丝名城”“绿能之都”。
在建立健全文旅融合人才保障机制上下功夫。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融合型人才培养,为数字赋能文旅发展提供保障。
市政协常委刘晓乐
挖掘乡土特色文化 推动乡村文旅新发展
统筹做好乡村旅游资源普查,评选出一批红色景点、名人故居、历史古村落、文化特色村等优秀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升乡村旅游接待和服务条件,提升管理水平,并将阳江市乡村旅游景点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开发出适合团队游、自驾休闲游、游学采风游等不同需求旅游产品线路。
打造“乡村旅游节点”,利用凌霄岩旅游区、东平旅游区、海陵岛旅游区、沙扒旅游区等知名旅游景点,以地域相邻、属性相近或资源互补的乡村景区为节点,带动乡村文旅产业。
用活集市文化,做强“下乡赶集经济”,编制全市乡镇集市表,集中介绍各乡镇集市特色,指导各乡镇做好外地旅游配套设施,以特色农贸集市经济吸引外地游客,集中资源打造一批明星集市,打造“一镇一集一主题”特色产业。
搭建“乡村文化大舞台”,树立乡土特色文化品牌,建议搭建乡村文化大舞台,组织文化表演团队,利用乡镇集市以及各地建成的文化广场开展文艺演出,每年举办特色文化表演、比赛,培育一批乡土明星,打造阳江特色文化品牌,活跃基层文旅经济。
市政协常委黎运全
将阳江独特文化元素转化为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动力
阳江,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应将阳江独特的文化元素转化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
加大全市文化遗产的调查、记录与维护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存,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的支持与培养,确保文化血脉的延续。
推动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如大力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垂钓、渔事体验、民宿美食和科普教育等产业,并结合海岛生态游、海鲜美食品尝、渔家文化展示等内容,让游客在游玩中深度体验阳江文化。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利用新媒体讲述阳江故事,展示阳江文化之美,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同时,积极寻求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参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共同推广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赢。
市政协常委吴耀祥
推动书画文化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阳江文化悠久,人文荟萃,形成了兼容并蓄、多源继承、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阳江书画文化。要把“漠阳书画”作为阳江文化重点品牌打造,统筹推进书画产业和文旅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
设立“漠阳书画节”,将其打造成与开渔节、刀博会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力节日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购物观光游览路线,进一步展示阳江“书画之乡”风采,向游客呈现阳江独具魅力的人文底蕴。
建立阳江文化艺术博物馆,藏放阳江书画、漆器等,开放群众参观旅游,同时与南海一号、雅韶漆艺博物馆串成一条旅游路线,进一步推广阳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在景区景点建立艺术院校写生基地,组织高校艺术生前来写生,借助学生喜欢在小红书、抖音、朋友圈分享创作的特点,更广泛宣传推介阳江的风土人情和美景,以文化促进旅游,打造属于阳江的“安徽宏村”。
南方+记者 雷怡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