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场,让种田不再“汗滴禾下土” | 新鲜“时”景画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新鲜“时”景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值7月,酷暑农忙最是磨人。如果务农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好了!这一想法,如今已成为现实。随着智能无人化农用设备的使用,田地里是只见机器少见人。

广州黄埔区莲塘古村旁的一个超级农场,放眼望去一片葱绿,水稻不久前才抽穗、扬花,目前正处于蜡熟到完熟的关键生长期,需要细心管护。遥感无人机搭配农业物联网设备,既能观测、防治病虫草害,也能实时掌握水稻生长、温度、湿度等田间信息,田间操作也有无人化设备代劳。

“只要你会操作手机,就可以借此操作农业无人化设备了。”超级农场运营负责人叶永辉表示,在这里,他一个人即可管理约300亩农场。

远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的“超级棉田”,也实现了2人即可种植管理3000亩棉花地。当下,棉田进入开花现铃管理关键期,棉田管理者艾海鹏和凌磊每天都会查看棉花长势,利用智能灌溉水阀为棉花“解渴”降温。

好种地,也能种好地。借助物联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超级棉田”从2021年平均亩产籽棉254公斤增长到2023年的420.9公斤。

目前,广州制造的“种田神器”已布局到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随着这些智能化产品走俏,让更多地方农忙时节不再忙。

点击观看“新”动瞬间▼

00:10

种地不用愁,广州造“种田神器”走俏全球 | 新鲜“时”景画


 |编者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围绕高质量发展,广东坚定不移求新,日复一日革新,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

南方+客户端推出《新鲜“时”景画》栏目,立足广东,聚焦全国,紧扣意义重大的科技创新、产业革新、重大工程建设节点事件,以手画“新”,以心绘“景”,记录将中国式现代化“施工图”变为“实景画”的奋力干劲。敬请垂注!

【策划】曹斯

【统筹】张哲 刘子葵 李珩丹

【联动媒体】石榴云

【文字】南方+记者 傅鹏 石榴云记者 刘豪 冯新华

【海报文案】李珩丹 邓苇

【手绘/动画】张瑞威 甘展平 陈明记

【鸣谢】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 邓苇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