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西江,奔流向东。宽阔的江面上,货船、渔船日夜往来不绝,沿岸的人们,称呼它为“黄金水道”。
从古至今,这条宽阔的大江滋养了无数沿岸的人民。如果乘船从上游的德庆县顺流而下,行至高要禄步镇附近,不难发现岸边一连串密集分布的码头。从东北边的盐埠码头至南边的牛墟码头,总长近900米的路段内分布着多个码头。
这些无不昭示着这段“因河而兴”的光辉历史。从明初起,这里就形成了四乡汇聚的埠头,是水路和陆路的中转站。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水路交通已经不再是出行的重要渠道,码头光彩不再,但仍有这样的一群西江渔民,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渔船为伴,在这繁忙的西江江面上,“捕捞”着自己的生活。
“大半辈子的工作”
眼下,西江流域的开渔季已经到来。
7月3日上午九时许,西江上采砂船、货船往来不绝,不少渔船已经结束了一天的捕鱼工作,陆续停靠回了村边的码头。不少船上挂着颜色醒目的旗帜,一些渔民将渔网和网箱在江水中洗净,然后赤着脚,将它们从船棚里搬上岸边晾晒。
渔船个头不大,大多仅能容纳两人同时上船,出港捕鱼的渔民,往往是一个人或夫妻结伴同行。这里的渔民们,捕鱼时间不一,从凌晨时分到5点间,都有渔民陆续出港,前往上游或者下游的水域开展作业。到了下午,渔民们会将当天捕捞上来的渔获带到附近的市场售卖,随后回家休息。
江面上,不时有小船驶回码头。十几岁登船,至今已经从事了超过40年捕鱼行当的陈伯,在泊船上岸之前,沿着岸边,找到了自己做好的标记,换上胶鞋,一箱一箱地从水里拉起昨日布设的网箱,将网箱里的鱼虾尽数倒入船舱内。不多时,船头堆满了叠起的绿色网箱,在左摇右晃的小船上,他走得四平八稳、如履平地。
捕鱼,是一份“靠天吃饭”的传统行当。陈伯表示,如果江面比较平稳,捕捞到的鱼虾数目多、个头大,一天可以在市场上获得五百元以上的收入。说这话时,船舱内鱼虾跳动,拍击船板的声音不绝于耳。
据高要区禄步镇政府提供的数据,目前当地登记在册的渔船还有四十余艘。当地为了安置渔民,还就近专门为他们修建了住房。
现在还在江面上活动的渔民,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当渔民的年龄到达70岁,出于安全考虑,便不能再出港。一位年逾六旬的渔民大婶告诉南方+记者,现在鲜有年轻人愿意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过着出江捕鱼的生活,就连她自己的孩子,也因为“水性不好”,选择外出务工,但即便如此,大婶还是坚持每日驾船捕鱼,“这是我们做了大半辈子的工作,我们对捕鱼有深厚的感情。”
西江盛事——开渔节
在禄步镇骑楼街内,新近悬挂起了蓝白相间的三角旗,这是禄步镇为了“开渔节”而特意准备的。
“开渔节”是当地的盛事。在过去4个月的休渔季里,当地渔民们将自己的渔船、渔具修缮整备完成,等待着西江的“解禁”,继续他们持续了多年的营生,这也成了禄步镇的一道特别的景色和风情。
7月1日,肇庆高要区江口渔村举办开渔节活动,渔船驶向江面。赖家乐 摄
7月1日0时一到,肇庆首批“解禁”的渔船正式出江捕捞。其中,就有陈阿叔的渔船。陈阿叔是开渔节当天最大赢家。他捕捞上来一条重达28斤的西江鲩鱼,这条鱼也是当天禄步第三届开渔节的“鱼王”。
上午10点,在肇庆高要区南岸街道江口社区,一百艘渔船快速驶向江心。渔民熟练地操控着渔船,目光专注地凝视着江面,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判断着鱼群可能出没的位置。梁叔不急不躁,稳稳地将渔船开到一处水流交汇处,动作娴熟地放下渔网,不过多时一条近一米长的鲩鱼就上了岸。
7月1日,肇庆高要区江口渔村举办开渔节活动,渔船驶向江面。赖家乐 摄
西江流域丰富的渔业资源哺育了一代代渔民。随着禁渔政策的深入开展,鱼虾单体增重明显,渔民的渔获也逐年增加。江口渔村渔民虾叔说:“江口大概有100艘船,按照往年的统计,每艘船大概200—300斤渔获,今天估计渔获大概在2万—3万斤。”
为了庆祝“水上大丰收”,江口社区与禄步镇都举办了开渔节。江口社区设置了特色农产品展示区、河鲜美食区供市民游客逛展览、品美食、赏美景;禄步镇则精心策划了古埠Countrywalk、合影打卡集章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近距离感受码头文化、古埠文化。两场开渔节均多角度展现高要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取得的新成效、新变化,开渔节系列活动成为高要渔旅融合及文化推广的年度盛事。
【撰文】卢逸轩 王焌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