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5亿卖了“问界”,值不值?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继“智界”“享界”商标分别转让给奇瑞、北汽后,7月2日,华为将持有三年之久的“问界”商标及相关专利也转归赛力斯。

赛力斯的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但行业普遍认为,问界的品牌估值远高于这一数目。可以说,华为此举再次明确了其“不造车”承诺的决心,而会持续深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去年11月,问界M9在广州车展亮相。

去年11月,问界M9在广州车展亮相。

从剥离车BU业务,到将商标权“回归”车企,华为此举背后有怎样的盘算?对新势力竞逐格局会有怎样的影响?

出售“问界”,为何是意料之中?

从销量数据来看,问界无疑是华为“造车”体系中最成功的一个品牌——

AITO问界全系6月单月交付突破4万辆,创历史新高。其中,AITO问界M9交付17241辆,累计大定超10万辆;AITO问界新M7交付18493辆,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11万辆。

尽管此前遭遇一段时间低谷,但问界发展态势全面向上,已坐稳新势力阵营第一梯队,甚至可以与理想争夺头把交椅。对华为而言,问界实属“香饽饽”。

去年11月,观众在广州车展鸿蒙智行展台了解智界S7。

去年11月,观众在广州车展鸿蒙智行展台了解智界S7。

为何发展势头如此好的品牌,华为却选择在此时将商标权等转让赛力斯?

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华为放弃问界,反而证明华为更坚定于划定的战略边界,明确自己的身份:赋能者。

“(此次转让)再一次证明了华为不造车,华为扮演的是一个赋能者的角色,而不是和合作伙伴抢蛋糕的角色。把这个逻辑明白了,就能理解华为的过去、现在、以后。”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

由当前市场表现来看,问界是鸿蒙智行阵营中最受市场认可、产生收益最大的产品。转让后,问界仍将会是重点打造的核心。在品牌归属更加清晰的前提下,未来双方合作只会更加紧密。

在赛力斯将“问界”商标收入囊中之前,今年,华为已将“智界”和“享界”商标相继予以转让。

5月底,华为将其注册的运输工具类“享界”商标转让给北京新能源;享界S9已于2024年6月量产。6月初,华为将其注册的2枚运输工具类“智界”商标转让给奇瑞。

今年5月,一名主播在北京车展上介绍一款使用华为鸿蒙系统的汽车。

今年5月,一名主播在北京车展上介绍一款使用华为鸿蒙系统的汽车。

如此来看,此番问界的转让也在意料之中。

这也意味着,华为在汽车圈的角色也愈发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赋能者持续强化,支持企业“造好车、卖好车”,成为后续业务的发展目标,实现共赢。

坚守不造车,华为有更大野望

纵观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垂直零部件供应、HI(HuaweiInside)模式,以及华为智选模式。以上三种模式,参与程度由浅至深。

问界就是华为智选模式的代表。这一种模式中,由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环节。

将渗透最深的品牌“放手”,可见华为坚守“不造车”的初心,也印证了华为意图成为智能科技供应商,甚至成为“中国的博世”的发展目标。

事实上,华为一直在坚守自己的发展战略。去年11月,华为与长安成立合资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汽车智能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

不仅与长安成立合资公司,华为更不断展示开放姿态;不仅要为车企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更想要推动建立电动化智能化的生态平台,打造一个“华为生态联盟”,力争担当智能技术发展的“火车头”。

去年5月,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观众在体验鸿蒙智能终端系统。

去年5月,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观众在体验鸿蒙智能终端系统。

华为在自主研发领域全面发力,也频有亮点。4月,华为发布了全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乾崑,包括乾崑ADS 3.0智驾系统、新一代鸿蒙座舱等多项技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预言,2024年将是智能驾驶规模商用的元年,预计年底超50万辆汽车将采用华为智驾系统。

以上无不体现华为对汽车业务的自我定位——以智能技术创新为利刃,做一个技术的赋能者,不仅有问界,还将有更多的“界”加入。

德基先进制造与出行产业合伙人张帆认为,华为重申不造车,强调将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车企优化制造销售,相当于肯定了鸿蒙智行的初衷和现实地位。

但也需看到,华为仍面临较大挑战。

2023年华为年报显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是华为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8.1%。尽管销量收入大幅增长,但华为车BU业务依旧亏损。

今年3月,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一场论坛上说:“车BU从过去一年亏100亿元,后来(一年)亏80亿元,去年减亏缩减到亏60亿元,预计今年能够扭亏为盈。”

在新能源汽车内卷升级的当下,华为仍“鸭梨山大”,从长期造血能力和发展方向来看,华为需要更多的汽车合作伙伴。

新势力“厮杀”,下半场愈加激烈

华为转让汽车商标和专利,激起业界热议,冲上几个热搜。在造车新势力大打价格战、头部之争更加焦灼的当下,企业任何一个“小动作”,都能引发连锁反应,并对销量产生直接影响。

如今,各家新势力的“厮杀局面”难解难分。

理想问界频频“交锋”,多次交换新势力销冠地位。以6月为例,理想与AITO问界全系交付的新车均为4万多辆,销量不相上下。

今年入局的小米汽车是不可忽视的“搅局者”。小米汽车6月交付量超1万辆,截至目前大定量突破8万辆,“弯道”超越不少同行。

以往“蔚小理”三巨头已全面分化,理想遥遥领先,蔚来销量逐渐回暖,小鹏被拉开差距。同样进入第一阵营的还有零跑和极氪,两位“后来者”来势汹汹。

在竞争激烈的头部之外,还有更残酷的现实:高合、威马等品牌黯然离场;更多的新势力车企月销仅千辆,甚至不再公布销量数据……新能源汽车“优胜劣汰”趋势更加明显,市场呈现全面洗牌的新格局。

下半年,新车上市频率将更加密集,小鹏推出新品牌MONA,蔚来推出乐道品牌……可以预见,等待各个车企的将是更加激烈的“下半场”。

00:06

华为25亿卖了“问界”,值不值?一文读懂

如何活下去,是新势力品牌的一道必答题。相比之下,重申“不造车”、坚持构建智联生态系统的华为,可算另辟蹊径。

被转让的问界,之后发展形势如何,最终仍旧是市场说了算,请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撰文】话题研究员 拱千舒 魏伯航

【策划】胡良光 郭小戈 丁晓然

编辑 傅倩影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