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篇(简介)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西部,东接茂南区、高州市,西连湛江廉江市,南到湛江吴川市,北至广西陆川县、北流市。
自南朝梁至清代的1300多年,化州市区一直为州路府县治所之地。1983 年,化州县归茂名市管辖;1994年撤县改为化州市(县级)。
据【光绪】《化州志》记载:明代驿道从州前铺(今化州河西)东北方向往高州府治(府县同治),东接茂名县南部,西往石城(今廉江市),南到吴川。清代康熙年间改铺为塘,驿道走向与明代相同,分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现在古驿道的遗存,东西方向是从高州市镇江那射通化州市南盛、鉴江、河西、石湾、新安后到廉江市,全程60公里;南北方向从化州市区向南经东山、同庆、长岐通向吴川市,全程30公里。
化州篇(往东)简介
从高州市镇江镇那射村往西,就是化州市的南盛街道了。这地方靠近州县府治,曾是化州人口最密集区镇,因开发得早,驿道古迹难寻。在南盛街道山尾行政村马田埇村现存一口古井,掘于清代初期,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经过南盛街道,便是鉴江街道,在这里找到了化州最早的政治中心——石龙郡城遗址,位于河东旧城岭(今鉴江街道橘城北路),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曾为罗州、石龙郡、辩州、石龙县的治所。现有石碑一块,碑上记载:当年冼太夫人守一郡控八方,长期驻足于此。
过了鉴江,到了罗州城遗址,因为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州守李丹始筑以砖石,亦称南宋化州城遗址,位于河西街道宝山社区西堤路。古城区与今河西街道范围相当,民国时期,因开公路和躲避日机轰炸大部分城墙被拆掉,现在仅存北临罗江一小段,底部呈斜坡式,为青砖砌建。我们看到化州城古城墙与清风楼是连在一起的,清风楼历史悠久,据【光绪】《化州志》记载:唐代就叫清风台,宋改为清风楼至今,1992年重修。走出清风楼,在中山路看到一座鼓楼,又名谯楼。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为州守傅昂倡建,坐落于州衙门前。该楼仿宋式建筑,上下两层有6开间,下层中间敞开为大门,门前石狮子一对,南、北两门楣石雕楷书“鼓楼”;上层四面回廊,中间大厅置钟鼓,用以报时与传警。鼓楼与清风楼原为一体,曾是府治衙门。穿过几条街路,来到下墟社区惠南路见到了龙母井。此井掘于清中期,井为圆形,红砖砌建,北边立有青石碑,上刻有“龙母井”三字。此井水质极好,至今仍在使用。
从惠南路北又回到了中山路,走近宝山社区桔园街的赖家园井。始掘于清朝,上世纪60年代重修,重修时,居民用水泥加建护栏,赖家园井是赖家园旧址仅存的遗迹,现仍有村民取水饮用。
化州篇(往南)简介
从化州城出来往北寻不到古驿道遗存,往南行就到了东山街道博金行政村,该村有古墓和古树。洪豫夫妇墓在博金村的石马岭,洪豫是明代永乐朝通政使,其妻诰封淑人。该墓为明始建、清代重修的一座夫妻二次合葬墓,墓前罗列石狮、石羊、石龟、石马于两旁,造型壮观。
博金村榕树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姚岳祥所种,树龄已有400年。远望像一把绿色巨伞,近看盘根错节,树主干虽已枯死,但仍然枝繁叶茂。为纪念姚岳祥,村民将榕树旁的崇真堂改名为“姚岳祥纪念馆”,每逢正月十五、二月初三,村民到此祭拜姚岳祥。
儒教位行政村的塘虾村也有一棵古榕树,植于明代、树龄约400年。整棵树外形呈伞形向外延伸,树干与树干之间形成拱门状。村民把树作为守护神,在树下,老人乘凉、下棋聊天,小孩玩耍。
不知不觉来到了长岐镇,可能是水患严重吧,该镇有两座镇水之塔,一座在新丰行政村沙龙村,叫题雁塔,又名文笔塔、八角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砖塔。“题雁塔”三字为清同治九年(1870)进士、吏部主事李士周所题,并写《题雁塔记》,该塔坐西向东,塔身为三层八角形,塔首西面开一拱形门,二层有八扇拱形门,三层有八面圆孔明窗,楼层以木梯连接,木架贴砖作楼板,逐层收缩,塔顶冠以八角葫芦顶塔刹。
另一座为报德祠,在旺岭行政村的旺岭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年间和民国时期重修,1986年再次重修。该祠坐东向西,是一座八角形覆钵式的喇嘛塔,塔分两层。底座由红砖彻建,亦呈八角形。首层为报德祠。二层为文帝阁。
在长岐镇,我们看到了独木舟工场遗址,位于石宁行政村石宁村西侧鉴江河边。1976年9月大洪水,长岐镇石宁村和下垌村之间鉴江决堤,洪水冲出独木舟10艘,据考证为东汉遗物,定名“石宁独木舟”,距今1800多年。
化州篇(往西)简介
从中山路过来,就到了孔庙。孔庙,又名文庙、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2000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分左右两路,右路为主要建筑,由万仞宫墙、大门、棂星门、状元桥、东西厢、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组成。左路由门前厢房、大成井、青云路、蟾宫、明伦堂、尊经阁、左右廊组成。庙中保存有清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写的“斯文在兹”匾额。
大成井始掘于宋代,于清代和2000年重修。此井位于大成殿前,故名大成井;相传古时文人应试,如饮了井中圣水,就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高中状元,又名状元井。在石湾街道榕木水行政村的吉水村,有水榵(róng)子树4棵,树龄有100多年,最高的一棵树13.5米,最矮的9米,总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水榵子树下是该村男女老少娱乐之地。再往西行就到了新安镇,该镇不单水果出名,古道、古楼、古井、古树都载入史册。先说竹界驿道,在新安村现存有约长300米、宽2米的古驿道,驿道的路肩由青砖与石块砌筑,青砖表面有灰白色盐渍痕迹,路面有覆土;沿线有拱桥7座,其中桥头村、分界坡村为双孔桥,拱桥皆由青砖堆砌而成,保存完好。
彭凤岗公祠,又名封诰楼,在曲径行政村曲径小学旁。该楼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二层建筑,砖木结构,首层门口横挂“彭凤岗公祠”额,三跨砖拱,中厅通道,厢房通联。二层中厅门楣挂“奉天诰命”的金匾,正壁高悬“封诰”匾,匾下方嵌有石碑,碑记用满汉文字刻着清咸丰皇帝颁布的圣旨。
说完古道和古楼,我们来到了榕树村,这里有古井和古树。琉璃井,又名琉璃泉,始掘于明崇祯年间,历经清代、民国以及1984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井台呈八角形,井水清如琉璃,水质甘美,故得名琉璃井。用琉璃泉水泡当地出产的榕树茶,茶色黄亮,香气清幽,滋味醇厚。明崇祯年间州守赵仕锦于该井对面建琉璃庵,引来文人墨客荟萃赋诗饮茗,清代名士谢桂垣茶后作诗一首。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潘宇丽
初审:柯柱基
审核:温国
来源:茂名史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