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带面,江门典型县镇村如何作示范?

南方+ 记者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1个县(市、区)、6个镇、60个村(社区)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鹤山在2023年度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台山入选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奋战“百千万工程”,江门这些县、镇、村为何能成为全省典型?

省委启动“百千万工程”以来,江门抢抓历史机遇,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全力打造“百千万工程”江门样板、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出台实施“百千万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壮大产业强县富民、分类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县域、镇域及乡村加快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围绕江门部署,各县(市、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推动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做大做强镇域经济,联城带村激活“镇能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出一条富县强镇兴村新路径。

富县:发力工业经济,争创全国百强

作为全省首批创先类典型县(市、区)之一,鹤山如何脱颖而出?

先看一组数据:2023年,鹤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在全省122个县(市、区)中的排名从2022年的第57位提高至2023年的第55位,实现争先进位。

去年以来,鹤山将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作为改变欠发达县市落后面貌、弱者心态、沉疴旧疾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历史窗口,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全力建设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目前机制初成,成效初显。

鹤山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之一。麦和幸 摄

坚定不移抓制造业当家,不断增强县域经济“造血”功能,去年鹤山财政自给率达78.9%,较上一年度再提升6个百分点。集中资源建好建强省产业转移重点主平台,加快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去年新引进项目74个,推动135个项目新动工、45个项目新投产;工业投资增长22%,工业税收增长42%,工业投资占固投总额的比重、工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均超过六成,连续两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00家,初步走上了一条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

千方百计筹集资源,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吸引力、承载力,近两年外地新迁入鹤山户籍人口1.5万人。“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鹤山共投入6亿元新建、改扩建6所城区学校、4所乡镇学校,新增公办学位9900个,县级政府教育履责评价位居全省前三。同时,鹤山发动社会资本投入城镇面貌提升、绿美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有力促进了城乡融合、产城融合。

此外,鹤山出台及时奖励、容错纠错的实操措施,激励干部敢闯“深水区”。今年,鹤山对典型村党组织制定激励和鞭策十条措施,建立为典型村办实事清单,并拿出奖励资金2000万元举办了首届典型村“擂台比武”,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不光鹤山。省委启动“百千万工程”以来,江门各县(市、区)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取得新突破。去年,新会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011.25亿元,成为江门首个千亿GDP强区;开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被确定为省“百千万工程”创先类县(市),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台山地区生产总值547.4亿元,增长6.3%,多项经济指标排名江门第一……

县域强则市域强。奋战“百千万工程”,各县(市、区)共同发力,汇聚起江门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为加快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强镇:找准发展定位,镇域奋勇争先

在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中,江门市共有6个镇上榜,分别是:新会区崖门镇、台山市斗山镇、开平市赤坎镇、鹤山市共和镇、鹤山市古劳镇、恩平市沙湖镇。

乡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关键节点,发挥着纽带作用。上榜的6个典型镇,是江门特色强镇梯队中的代表,是所在县(市、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以崖门镇为例,该镇不仅是江门工业重镇,尤其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发展迅速,同时也是新会区唯一靠海的秀美城镇,集“山泉湖海林”于一体,资源禀赋优越,崖门镇富硒土壤比例达95%,富硒比例居全国前列。为此,崖门镇制定了富硒产业战略,大面积种植茶、水稻、玉米等富硒农作物,养殖鸭、猪、鱼等富硒畜类,形成可循环的绿色生态链。

在富硒产业带动下,2023年崖门镇农业产值达3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大湾区富硒产业高地。去年10月,崖门镇获得“广东天然富硒农业产业示范镇”称号,是广东省第一个天然富硒农业产业示范镇。

崖门镇是江门工业重镇,也是新会区唯一靠海的秀美城镇。崖门镇供图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古劳镇,是鹤山产业强镇之一。近两年,古劳镇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力招商引资,吸引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户,镇域经济发展不断取得突破。

目前,古劳镇已拥有工业企业近29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中华老字号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产业涵盖近10个行业领域,其中食品产业、印刷产业、先进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

6个典型镇背后,江门特色强镇奋勇争先的态势更加强劲。去年以来,江门发力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推动棠下、司前、共和、赤坎等中心镇融入省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推动司前、大泽、大江、水步、水口、月山、共和、址山镇八镇联动发展;壮大大鳌、金鸡、马冈等专业镇农业产业……一个个立足于本地资源特色强镇正加快崛起,共和镇和水口镇成功上榜赛迪“2024镇域经济500强”榜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说,江门不少镇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结合土地、生态环境、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优势,镇域发展很有潜力。建议各镇找准定位,工业基础较好的镇,坚持做大做强做优当家产业;工业基础薄弱的镇,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兴村:培育特色产业,实现村美民富

风吹稻田满眼绿,山青水美瓜果香……盛夏时节,漫步于江门乡村,各处呈现出一幅物阜民丰、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壮美画卷。

“村”是“百千万工程”最基层的单位,高质量实施“百千万工程”,最大的难点在乡村,最大的潜力也在乡村。

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中,江门共有60个村入选。其中,蓬江区和江海区各7个,新会区和恩平市各8个,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各10个入选。

细看榜单,上榜的典型村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比如,蓬江区棠下镇五洞村,以牛肉餐饮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猛而闻名珠三角;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依托独有的人文资源和东南亚特色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火热发展……

60个典型村是观察江门和美乡村的一面镜子。今年以来,江门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等振兴,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广袤乡村展现出新风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江门全面推行农业产业“链长制”,着力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产业体系。2021年起,江门瞄准陈皮、大米、鳗鱼、茶叶、马冈鹅、禽蛋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持续发力,打造从初级产品到深加工产品全覆盖的完整产业体系。

去年以来,江门以“百千万工程”为引擎,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积极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完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发展壮大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将一批批“小小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据统计,2023年,江门六大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695.5亿元、增长30.3%,实现三年翻一番。

江门大地,和美乡村,欣欣向荣。址山镇供图

和美乡村,山水如画。江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接续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村创建,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红色美丽侨村建设,打造出一批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

与此同时,江门持续深化农文旅多空间功能协同,推动乡村“文旅+”空间融合,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一个个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一条条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汇成江门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南方+记者 任龙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