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融合再提速: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交流会成功举办

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
+订阅

2022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提出要加快将广州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也是《南沙方案》发布两周年。为了推动大湾区民政事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机制建设,6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交流会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活动由广东省民政厅、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主办,大湾区多个社会组织、基金会及研究机构协办,旨在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湾社基地对促进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的积极功效,推动“一老一小”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

活动由一场主会议和三场圆桌分会议构成,主要围绕“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跨境养老服务、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开展对话讨论,探讨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发展方向和路径。

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奎军,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处长胡凌,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区社会组织党委书记苏茂庆,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局长张洋,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等政府部门领导,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副主席黎永开,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会长潘志明,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郭云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院长高华俊等智库及机构代表,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崔永康教授,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袁友军等专家学者,以及百余名来自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代表共聚一堂,分享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经验。

主办方致欢迎词:多方合力助推大湾区构建社会服务创新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在开幕致辞时表示,正值国务院颁布“南沙方案”两周年之际,召开此次会议,交流经验,研讨对策,如同一次期中考试。接下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探索形成一套以‘一老一小’服务为核心的,面向大湾区、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创新模式,向国务院交出满意的答卷。为实现此目标,需要凝聚三种力量:一是凝聚联合的力量,政府、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密切联动,共同推进;二是凝聚专业的力量,组成专业委员会加强专业合作,共同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三是凝聚“扎根”的力量,就是要扎根村社,与社会服务的需求和场景密切对接,形成具有可及性的社会服务模式。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迅速,南沙位于其地理中心,承担重要国家战略任务。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正式启用,通过构建和完善“五个一”模式,促进跨境民生融合。2023年,广东省民政厅同意并支持在南沙区探索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不仅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养老服务联合体,还突破户籍限制,开展跨境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局长张洋表示,“我们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为核心平台,通过‘湾社通’合作创新网络,凝聚一批在内地和港澳具备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不断为南沙‘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固本强基。”

领导致辞:推动“一老一小”社会服务专业化及融合创新

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奎军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服务机构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深化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能力,不断为大湾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专业服务,切实推进民营经济和养老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也在致辞中提到对南沙区社会服务创新模式探索怀揣期待,希望南沙未来能够实现更多社会项目的创新与实践,创出南沙经验、广州经验、湾区经验,乃至全国经验,实现湾区人民的“心连通”。

大湾区创新经验分享,持续探索“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发展路径

当前社会服务业和休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引擎,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如何利用好政策优势和不同城市的资源优势,结合当下的民生需求,推动大湾区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以《善经济与社会服务模式创新需求》为题作了主旨分享。他表示,“社会价值引领经济价值,特别是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如养老和儿童发展,展现了高社会价值。大湾区当前需要通过社会服务创新和合作来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在此过程中,开展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推动知识更新与转化,建立政策试验平台,并引入先进的管理标准,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

自2019年起,为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建立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以及内地与港澳的深度合作示范区,大湾区各大城市及港澳特区都在积极创新服务,融合发展。交流会上,香港、澳门、深圳、佛山和广州五地代表分别进行经验模式分享,共同探讨有效的社会服务发展路径。

近年来,香港建立了“香港社福界心连心大行动”平台,旨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而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更有41个会员机构加入。“这两个新建的平台不仅团结了香港社会福利界,还成为促进香港与内地合作的重要桥梁。”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副主席黎永开介绍道。

社会组织如何在“一老一小”服务中发挥作用?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会长潘志明以中枢型社会组织——明爱为例,阐释了如何有效推动需求发掘、服务创新、机构赋能、知识开发及政策倡导,实现了澳门儿童和养老专业社会资源的开发。

深圳市则通过美好家园共建计划联动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慈善资源,提升服务社区“困弱群体”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社区慈善力量和专业人才队伍,激发社区慈善活力。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郭云霞在现场介绍了深圳市“美好家园共建计划”项目总品牌,并分享了其中“善暖益居”社区微改造、“助家计划”居家微改造和“9961”社区慈善服务三大计划。

佛山市则通过引导慈善资金资助医养结合创新项目,促进地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有效助力老年健康养老事业的发展,为全国医养融合的服务提供了创新的模式经验。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结合佛山市顺德区“和乐颐年”医养结合创新项目经验分享道,“该创新项目致力于解决失能失智、老年康复及健康管理等社会迫切需求,通过社区试点机制与合作联合体模式,整合地方和全国的专业机构资源,实现社区居家医养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立足地方,辐射大湾区,面向全国。”

南沙区在落实《南沙方案》过程中发挥平台枢纽作用,联动社会各界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发展和区域对话,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在交流会上介绍了广州市南沙区在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的实践成果——“五个一”工作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于2022年揭牌成立,由广东省民政厅、珠三角九市民政局和南沙区民政局合作共建,秉承“区域合作、开放融合、创新共享”理念,凝聚粤港澳三地社会组织力量,旨在打造首个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开放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合作发展平台。基地集交流、展示、培育、服务、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民生福祉、青年发展等重点领域,构建“一基地”“一网络”“一论坛”“一中心”“一基金”社会组织多元支持体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为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积极力量。

基地链接和整合多元资源,打造“湾社通”合作创新网络,设立“湾社通”青创、科创、文创会客厅,组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工作组,打造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平台。

印锐表示南沙计划未来持续深化湾社基地共建工作,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会服务深度合作,打造社会福利和公益服务的“湾区标准”,深入推进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开展,实施大湾区社会组织能力提升与协同发展示范计划,推动社会组织间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一老一小’)公益创新示范点”授牌

活动现场,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一老一小’)公益创新示范点”授牌仪式。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区社会组织党委书记苏茂庆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海庭社区、港湾街道海湾社区、横沥镇七一村三个创新示范点代表授牌,鼓励他们打造出南沙的“一老一小”社会服务的创新模式,实现在基层最后一公里的融合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揭牌成立

与此同时,在交流会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下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正式成立。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奎军,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工作组组长王振耀,联席组长黎永开、潘志明上台,共同为专项工作组揭牌。

该工作组将依托省市区三级民政部门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进一步推动湾区社会服务融合、组织合作,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和互动机制。通过工作组,将南沙区建成以“一老一小”需求为导向,党政领导,政策指引,以点带面,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境内外专业服务机构、智库多元参与的机制。同时工作组还将开展系列研讨、能力建设活动,推动形成高质量、可持续可推广的社会服务融合发展模式,为全国提供样本。

作为工作组组长,王振耀对工作组的目标定位、工作规划等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表示,未来目标是创建一个东西方文明结合的亚洲核心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型,为中国和世界社会服务业发展贡献力量,“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行动。我们需要找到‘善’的关键环节,将积极要素融合起来,但融合需要智慧、沟通和创新,我们诚邀各社会组织参与制定更具体的计划。”

圆桌一:跨境安老融合养老服务供给创新范式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跨境安老服务成为区域协作的重要议题。圆桌一聚焦“跨境安老服务”议题,旨在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及合作交流机制。

(“跨境安老服务”圆桌与会嘉宾合影)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廖仁伟进行了致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专业联盟、香港复康会、新家园协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工作系、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产业促进会、南沙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粤港澳社会服务机构及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廖仁伟进行致辞)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董事雷慧灵提出跨界安老建议)

(香港复康会中国及国际部高级经理刘淑燕进行经验分享)

(新家园港澳长者内地安老服务中心(深圳)戴玉主任进行经验分享)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陆凤璇进行经验分享)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工作系方富辉主任进行主旨发言)

(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产业促进会罗露华常务副会长进行经验分享)

(南沙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张翠婷主任进行经验分享)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融合养老服务供需调研报告》。报告在需求调研基础上,发现在南沙居住的港澳长者呈现老龄低龄化、自理能力较强、候鸟式流动、具有支付能力、享老而非养老等特点,通过对标分析同类城市或区域,提炼跨境融合养老服务特点和亮点。特邀嘉宾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介绍了粤港澳跨境安老服务的意义和特点、难题和破解之道,并提出未来发展和对策建议。邀请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常住南沙香港退休社工等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的要点并提出建立融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合作枢纽,鼓励各机构加大合作力度。

(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李春燕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融合养老服务供需调研报告》)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介绍跨境安老服务并提出建议)

(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院饶锦兴院长提出专家建议)

(香港退休社工、常住南沙长者代表丘素珍进行发言)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进行会议总结)

圆桌二: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服务模式交流及南沙经验推广

当前,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的需求更加多元,需要社会合力共同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圆桌二以“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为议题,旨在交流湾区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保护的服务模式并推广南沙经验。

(“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圆桌与会嘉宾合影)

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李嘉庆,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救助儿童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周洁进行了致辞。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雷杰就目前困境儿童权益保护的重点难点从学术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香港保良局就机构在香港特区关于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丰富实践,在现场做了经验交流。

(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李嘉庆主任致辞)

(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致辞)

(救助儿童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周洁致辞)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雷杰副教授进行主旨发言)

(香港保良局青少年事务部莫汉辉副主管进行经验分享)

随后,来自救助儿童会、广州法泽社区公益基金会、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及广州市南沙区的海庭社区和逸涛社区就儿童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家庭监护能力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创新、社区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以及困境儿童帮扶实践进行了经验分享。

(救助儿童会家庭保护项目总监冯浩殷进行经验分享)

(广州法泽社区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吴治平介绍南沙区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制度经验)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黄放副主任进行经验分享)

(南沙区南沙街道海庭社区居民委员会黎宏程书记进行经验分享)

(南沙区南沙街道逸涛社区居民委员会党委杨志刚书记进行经验分享)

当天在现场正式启动了由救助儿童会支持的“南沙区流动儿童家庭保护项目”,项目将联合智库研究机构、国际组织、本土社会组织、以及来自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的力量,通过示范服务、专业培训和政策建议,综合推进儿童福利保护工作。共同为南沙区打造困境和流动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示范区,为儿童保护机制的完善提供地方经验,并推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立。

(“南沙区流动儿童家庭保护项目”启动仪式)

圆桌三:“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及经验分享

伴随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儿童成长环境多样化需求的增加,建设“一老一小”友好社区成为提升社区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圆桌三以“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议题,旨在分享全国“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成果,总结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服务经验,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社区社会组织交流机制。

(“‘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圆桌与会嘉宾合影)

香港理工大学专家首先与大家分享了全龄友好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发展现状。澳门明爱颂晖长者中心、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及深圳市龙湖公益基金会从友好社区的服务体系搭建、标准建设、社会组织协作及硬件改造四个角度阐述有效的经验模式。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科技及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进行主旨发言)

(澳门明爱颂晖长者中心兼中区社区服务咨询委员会委员黄伟文分享澳门石排湾社区经验)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工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冯雪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标准化建设经验)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副理事长胡小军分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探索经验)

(深圳市龙湖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梁晨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硬件改造经验)

在沙龙对话环节,来自广州大学、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广州市南沙区港湾街道海湾社区、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专家们从社区需求挖掘及人员组织培育两个角度探讨友好社区建设的重点。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进行最后总结:建设“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应协同搭建社区“五社联动”机制,推进社区多维度建设标准,例如龙湖公益基金会与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指南》即将两个目标结合,有效推动社区发展和居民福祉提升。

(沙龙对话环节四位嘉宾围绕“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实现‘一老一小’友好”展开交流)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进行总结发言)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