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正是去海边玩的好时候
但在海边玩水纳凉的时候
也千万别忽视身边危险
在海边游玩请时刻谨记
安全第一!
每年夏季都是溺水高发期
已发生过多起海上相关事故
警钟不断敲响
海边游泳意外溺亡
2023年2月15日,海南三亚大东海发生溺水事件,一名32岁男性游客在海边游泳时发生意外,不幸溺水身亡。
安全提示
下海游泳前做好评估
许多溺水者缺乏安全意识,对自己的能力、体力评估不足,下水出现温度不适应、抽筋等症状,很容易发生危险。不少溺水人员被救后,都后怕地称自己在泳池、湖中都游得不错,下海前信心满满以为没问题,结果一下海,游了没多远就出事。
请勿低估自然水域的危险性
自然水域的危险性被严重低估,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海水情况各异,遇到不熟悉的水况、潮汐、地形时,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失足溺水。
4岁女童被大浪卷进海里
2022年7月3日,福建漳州一4岁女童在沙滩玩耍时突然被大浪卷进海里,危急时刻,一男子果断扑进海里,抓住女孩后奋力回游。过程中,两人多次被大浪席卷并冲散开来,男子便拼命抓住女孩。紧要关头,又有多名男子不顾安危冲向大海,协助将女孩带至岸边。随后,救援人员及时赶到,成功救回女孩。
安全提示
切勿盲目下水游泳
坚决不在未开发、未开放的沙滩游玩、海域游泳。下海游泳前要先做足功课,充分了解潮汐规律和涨落潮时间,一定不要在退潮时下海游泳,否则很容易会被潮水带离安全水域。特别是对于外来游客,不明水域、第一次接触到的水域最好不要下水游泳,更不要盲目带未成年人下水。
游泳前做好防护措施
一定要在规定安全海域内游泳,并携带安全的浮具(如泡沫救生圈),用绳索与身体连接固定,以免被大浪打飞,失去防护。
未成年勿单独在海边玩耍
未成年人在海边玩耍,一定要有成年人陪伴,一个未成年人至少由一名成年人看护,监护人的视线不能离开未成年人。
不要离岸边太远
大海不是静水,它有“脾气”、有潮汐规律,还受外围气候影响。另外,高速通过的快艇、航道上的大型邮轮、货轮通过时产生的浪涌等,非常多不可预见因素都会产生风险。因此,最好是在安全海域沿着海岸线横向游泳,不要游到离岸较远的地方。
在海边游泳、沙滩游玩时
还需要警惕这些“隐形杀手”
这份防范与自救指南一定要了解
01
警惕灾难性海浪
防范提醒
如果收到灾害性海浪警报,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的安全处避难。通过收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预警之前,勿靠近海岸。
同时海边游玩的人员要及时离开岸边,不要在海边观浪观潮。停止乘船观光、海里游泳等一切水上娱乐休闲活动。
自救提醒
在海中游泳,强有力的海浪不断拍来,游泳技术不精者很快就会精疲力竭,而精于游泳的人也有可能出危险。如游泳技术平平,没有经验,只宜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游泳,不要在激浪中冒险。
怎样从激浪中逃脱游回岸边?
1.借助波浪的冲力。浪头未到时歇息等候,刚到时则奋力游向岸边,同时不断踢腿,尽量浮在浪头上乘势前冲。
2.采用所谓“身体冲浪技术”,以增加前进速度。浪头一到,马上挺直身体,抬起头,下巴向前,双臂向前平伸或向后平放,身体保持冲浪板状。
3.浪头过后,一面踩水休息,一面等下一个浪头涌来。
4.双脚能踩到底时,要顶住浪与浪之间的回流,必要时弯腰蹲在海底。
02
注意潮汐变化
很多人去海边玩耍时没注意潮水涨起,结果被困在礁石上无法回岸。
安全提示
1.要提前注意一下潮汐变化。每天的涨潮时间有其规律,大家可以通过媒体或一些公示展板获知,或在海边景区时向工作人员询问,在不了解情况时,一定不要在礁石上长时间停留。
2.如果被困在礁石上,千万不要盲目自救。因为有些地方暗礁很多,如果不了解周围地形,很容易弄巧成拙。被困后,应时刻保持冷静,用手机向警方求助,在没有手机或手机信号不好的情况下,尽量大声地向离自己最近的人求救。
03
小心“离岸流”
离岸流又叫裂流,是在海浪和水底地形共同作用下,海岸经波浪区向海中流动的一股狭窄而强劲的水流。由于离岸流流速极快,而且表面平静,不易发觉,只需几秒钟,它就能将岸边的游泳者带到外海区域,危险性极大。
遇到离岸流如何自救
遇上离岸流,选择正确的自救方式,是避免发生溺水的关键。因为离岸流离岸水流流速比普通游泳者游泳速度大,逆流向岸边游泳不仅无法脱险,反而会导致体力不支或是抽筋引发溺水事故。
游泳者遇到离岸流时,正确做法是向与海岸线平行的方向游出离岸流区,游到岸边;或是先随离岸流漂流至深水区,漂离离岸流区后再向岸边游。
在此提醒
广大市民朋友
海边游玩请结伴出行
提前告知亲属并设置紧急联络人
不要单独行动
不离开同伴视野
牢记安全第一
如遇海上突发事件
市民游客可通过电话
直接拨打海上遇险求救电话
12395求助
深圳应急提醒您
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掌握安全技能,加强安全防范
end
▌来源:应急管理部、人民日报、广西消防、中国海事、深圳海事局、爱大鹏
▌编辑:深圳应急管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