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车24个小时,车流量超12.5万车次。
历经七年建设,“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在6月30日通车后迅速成为“顶流”。这笔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为世界级城市群在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崛起,打开了无限想象空间。
在珠江西岸,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连接深中通道的第一站,顺德区容桂街道也迎来了新的“时间窗口”。随着连接深中通道的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加快建设,未来容桂与深圳的距离将缩短至40分钟车程。如何将超级工程的“泼天流量”转变为“泼天富贵”?社会各界都在期待中国首个千亿工业大镇的二次腾飞。
深中通道的开通为容桂二次腾飞打开想象空间。容宣供图
发展破局
从开放先行地到开放新高地
车水马龙的容桂高新区,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北延顺德段项目正在全速施工。未来,通过这条道路直接连接深中通道,容桂至深圳可实现40分钟通达,直接连接狮子洋通道,容桂至东莞可实现40分钟通达。
时间和空间浓缩的背后,蕴藏着容桂的发展破题新通路。纵观时代发展进程,以桥兴城的故事在珠三角层出不穷,而容桂早在40年前就喝上了大桥经济的“头啖汤”。
1984年11月25日,作为彼时全省最长最高壮观的公路桥梁,容奇大桥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至此广珠公路全线贯通。
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北延顺德段项目建设现场。白桦 摄
这是全省交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容奇大桥建设前,在容奇港过海都要乘坐渡船。短短137.6公里的广珠线,行车时间竟达六七个小时。
大桥铺就了容桂制造风靡大江南北的坦途。再加上三年后,容奇港对外开放,成为顺德开通的第一个外贸港口。公路、桥梁、港口的叠加效应,推动容桂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一跃而起,成为马路经济时代“专业镇”的佼佼者,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镇域经济发展的明星和标兵。
但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尤其是进入轨道交通时代,顺德北部三镇的广佛同城效应逐步放大,作为“南大门”的容桂交通优势却逐渐减弱,甚至导致区位角色的边缘化。
近十年来,制造重镇容桂,苦交通瓶颈久矣。向南,容桂与中山往来密切,每天往返两地的车流络绎不绝。向北,容桂连接大良的两条主要道路,105国道和碧桂路都兼具过境道路的职能,通行压力逐年增大。而在容桂内部,东西向主干路网的缺乏,次支干道密度的不足,交通拥堵时常发生。
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汪军表示,自己目前住容桂,在大良上班,每天通勤经常遇到交通拥堵的情况,比较不方便,为了错峰,只能更改作息时间,晚点上班、晚点下班。
“对容桂来说,不仅对外交通路网要进一步畅通,对内的交通堵点也要打通。”汪军说。
“容桂和大良,常年被一条德胜河阻隔,两个经济大镇始终无法发挥融合效应。”一位媒体观察者表示,顺德中心城区要做大做强,两个镇街的交通融合是重中之重的课题。
因此,深中通道承载的沉甸甸期待,是容桂打破发展瓶颈、重塑区位价值的决心,更是一道从开放先行地到开放新高地的必答题。
交通破圈
从接广连深到良桂融合
地铁、桥梁、过江通道……当世界把目光投向了珠三角波澜壮阔的桥梁主战场,容桂也迎来了一系列交通利好的集中兑现期。
南联深圳,北接广州,佛山地铁11号线的蓄势待发,也让失落地铁时代多年的容桂重回聚光灯下。
这条广佛线北起广州鹤洞东,途径佛山容奇渡口,串联起广州、佛山、中山等湾区核心城市,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建。更关键的是,依托这条地铁,连接大良和容桂的跨江通道在规划多年后终于落地。
根据公示,金沙大道南延线起点段采用双向8车道,终点段采用双向10车道,将采用公轨合建的方式,与佛山11号线容奇渡口站、德胜西路站及两站区间共通道,同步建设,有力改善顺德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
另一条过江通道则位于顺德港东侧。跨越容桂水道的顺德大桥已经成功封顶,预计2024年底项目主体完工,2025年上半年通车。该项目北接大良南国东路,南连容桂外环路,带动容桂、大良进入“十分钟经济圈”。
顺德也在争取广州地铁26号线顺德段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广州地铁26号线,北起白云,纵贯海珠、番禺等五区,从南沙进入顺德大良、容桂,建成后容桂市民约10分钟即可到达广州。
奥比中光项目效果图。资料图片
值得一提的还是,当前顺德计划推动伦桂路南延至杏坛、均安,且对外连接中山东阜路,打造顺德对接中山的新通道,为G105国道完全迁移出容桂中心城区创造条件。
畅通对内交通网络,容桂聚焦东部、中部、西部共同发力,带动城市发展“跑”起来。
随着东部片区入住率日益增加,容桂将着力优化片区路网,疏通城市拥堵黑点,包括结合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公路北延线项目建设引申的交通疏导需要,积极对接高速建设方投资打通科苑三路临时道路,连通碧桂路,局部拓宽科苑横一路,疏解建业中路交通压力,同步建设朝桂北路、朝光路道路新建工程,减少东部片区在高速施工期间对容桂交通疏导压力。
中部片区则重点优化智慧城片区路网,今年容奇大道西(大福路至华基路段)道路、纵七路(文海东路至文明东路段)已正式通车。广星路接工业路断头路道路工程、纵七路(桂洲大道东至文明东路段)道路工程、文海西路路口拓宽改造工程、南区广意地块西侧规划20米道路建设工程建设、天悦佳怡西侧道路工程等正加快推进。
向西挺进,是容桂拓展发展空间的新课题。为此,容桂积极谋划并陆续铺开桂洲大道西延线工程(一、二、三期)等一批重点道路项目建设,开展容桂崭新产业开发区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加强其与中心城区的联通。
容桂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容桂将通过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激活全盘,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做大城市能级量级。
产业协同
向“湾”而兴迈入深圳都市圈
“临深”,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是个火爆的概念。因为随着深圳产业的外溢,靠近深圳的地方往往能获得辐射红利。
连接深中通道,容桂将在事实上进入深圳都市圈,成为“临深”板块。但在这场环珠江口发展红利争夺战中,容桂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深中通道弥合了“东岸要空间,西岸要产业”的需求互补,“大桥经济”深刻影响城市间协作力度并重塑湾区经济版图。
从产业结构上看,珠江东西两岸有良好的互补性、协同性,东岸的科技创新和电子信息产业可以与西岸传统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发生“化学反应”。而培育出智能家电、信息电子、机械模具、化工涂料、医药保健五大支柱产业的容桂,可以发挥着承东启西式的纽带作用,也拥有着“左右逢源”式的协同优势。
因此,在承接深圳优质资源外溢时,容桂有望近水楼台先得月。过去几年,容桂通过招商引资已引入顺芯城、奥比中光、紫创光科等深圳项目落户。
两年前,霍明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将营销和电商部门从深圳搬到容桂。该公司总经理蓝剑表示,随着深中通道贯通,容桂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产业链也比较完善,未来计划将研发中心、实验室和总部也迁到容桂,让这里成为企业大中华区、北美和欧洲的贸易集散地。
但是,交通的便利,并不必然带来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下沉。这些要素也可能进一步向着大城市的中心以及现代化产业平台集聚,导致新一轮的虹吸效应。
比如,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深圳和中山两地的跨城合作已开始有动作。当前深中经济合作区已经完成了66平方公里园区的选址,未来将共同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组加中山配套、深圳研发加中山转化等产业协作的新模式。待深中通道开通后,“大桥经济”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未来的容桂如何拥抱深圳,如何深度参与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分工循环?首要任务是抓住空间和通路进行发力。
空间方面,容桂一方面向西挺进,打造总面积近2.6万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区,从增量入手改变产业形态;一方面向东发力,以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大岗山片区建设,建设不少于240亩的创新要素产业集聚区。
战新产业开发区已经为容桂开辟了一片希望田野。数据显示,该片区已引入奥比中光、紫创光顺、顺芯城、川崎总部等15个重点项目,以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配套、新材料等主,属于战新产业的项目占比达87%。
通路方面,推动容桂“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鼓励传统制造业、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推动上下游供应链协同发展。接下来,将争取在深圳容桂两地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强化容桂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牵线搭建跨境卖家与本土制造业企业桥梁,充分发挥容桂雄厚产业基础优势,吸引更多跨境卖家选择容桂,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助力企业探索海外“增量市场”。
“容桂虽然只是一个镇街,但发展的思维不能局限于镇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表示,重塑发展优势,容桂亟待主动“破圈”,因为作为一个街道,产业聚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有限,更需要放低身段,打开格局,利用区位优势,推动佛山和中山对接,成为推动佛山和中山区域融合发展的“桥头堡”。
容桂拥有丰富的美食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独具优势。容宣供图
林江还表示,文旅产业也是容桂发展的新突破口。容桂有美食文化,如今也发展出渔人码头等年轻人喜爱的打卡点,但要从“网红”变“长红”,从“流量”到“留量”,关键在于对文旅产品进行内涵性和差异化打造。
40年前,容奇大桥的建成,打通了容桂交通的“任督二脉”,容桂品牌飞入千家万户,书写了“草根工业化”的中国样本。40年后,深中通道的贯通,为容桂吹响掀起“二次创业”大浪潮的集结号。百舸争流的湾区大时代,容桂大有可为,更当有所作为!
南方+记者 蒋晓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