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科技局:加强大湾区创新资源链接|双通道 新跨越

南方+ 记者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深圳正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江门努力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江门“科技王牌军”。二者通过深中通道联通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南方+对话江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长虹,听她分享江门抢抓“大桥经济”历史机遇,纵深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加强湾区创新资源链接的最新部署。

南方+:为迎接“大桥经济”,承接东岸资源,贵局做了哪些准备?

刘长虹:我们坚持“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江门所长”,聚焦科技职能,积极推动深圳与江门科技创新联动发展。目前,江门具有良好的顶层设计基础和高效的创新要素配置,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机制与平台逐步构建成型:

创新政策方面,我们借鉴深圳经验出台和修订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高企发展、科技金融、技术攻关等政策5项,逐步完善全过程创新链政策体系,双方创新政策方向趋同、各有互补。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

创新平台方面,“国之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预计2025年运行取数,江门双碳实验室已获批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此外,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等科研平台也在加快建设,双方在联手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方面,具备多样且发展前景广阔的平台。

创新环境方面江门市已经连续12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和扶持了一批优秀科技型企业;全市孵化载体中,约30家在孵企业来自深圳。江门具备充足的企业孵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空间,产业链配套齐全,发展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与深圳探索建立分工合作的格局。

我们期待,这些良好的创新要素,有助于两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双方创新资源交流互动更加密集,共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南方+:当前江门积极探索“深圳总部+江门生产”“深圳研发+江门制造”模式,贵局如何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刘长虹:这几年迎着“大桥经济”的东风,我们持续推动产业协同创新效能提升。

一是推动创新主体质效齐升。目前共吸引了90家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来江门市投资建厂,其中一批项目已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包括海目星、德昌电机、崇达电路、得润电子、创维显示、摩尔科技等科技企业。全市约30家在孵企业来自深圳,孵化培育出南大机器人、江门市征极光兆科技有限公司、新束仪器(江门)有限公司等“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单位。

二是强化孵化载体合作。现有网商时代、粤湾云谷等4家国家级孵化器对接引进深圳、珠海企业。支持香港科技协进会、粤港澳孵化器珠西创谷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创科(江门)9+2对接会、2023江港科创商机高峰论坛活动,推动5个科技项目签约进驻珠西创谷,目前已入驻港澳台企业45家,累计孵化92家港澳企业。前往香港城市大学开展调研,探索在江门与香港共建具有区域特点、产业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筹划建设江门(深圳)科技创新中心,拟与深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合作共建异地孵化器,吸引更多深圳科技企业落户江门。

深江经济合作区。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三是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支持蓬江区建设深圳科技园(江门园区),以“深圳总部+江门基地”的园区联动模式,打造集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孵化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融合、珠西先进制造业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园区。银洲湾科创产业园通过在深圳设立招商办公室,已引进10多家深圳企业入驻园区。

南方+:“双通道”开通后,将对江门纵深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全力承接香港、深圳、珠海等大湾区核心城市优质创新资源带来利好。基于上述机遇,江门下阶段科技工作有何侧重点?

刘长虹:我们期待深江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创新团队、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构建珠江口更大范围的创新生态。近期,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科技产业载体建设,提高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设,探索在深圳、珠海等大湾区核心城市建设异地孵化器,探索“深圳香港研发+江门转化”产业创新链协作模式,吸引重大创新成果在异地孵化后来江门产业化。加快推进珠西创谷建设面向港澳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更多深港澳地区创业创新团队和项目入驻。深入推进“揭榜挂帅”制,支持龙头科技企业联合深港澳的科研机构组成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聚焦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摩托车等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团式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江门双碳实验室。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二是聚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江门双碳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巩固“1+10+3”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打造应用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加快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中微子科普馆建设,打造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有影响力的科普教育基地。加快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聚集更多深港澳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江门应用示范和产业化。

三是强化大湾区创新资源链接,推进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依托五邑大学、江门双碳实验室、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等平台载体,加强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等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聚焦智能装备、新能源、家电等领域持续举办“邑科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对接、落地转化。

7月中旬,借势刚刚开通的深中通道,促进江门积极链接湾区创新资源,我局将联合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以“桥联深江、材通天下”为主题举办新材料领域“邑科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加快推动相关科技成果在江门市落地见效,助力江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品牌影响力,促进大湾区内更多风投和金融机构关注大赛项目,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江门创新创业,培育一批上市“金种子”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推动大湾区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发挥江门市科技人才工作站、江门市联络五邑海(境)外服务工作站(港澳站)的桥梁作用,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引进港澳地区科技特派员,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编者按

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双通道”今年开通,将对江门产生哪些积极影响,江门各部门如何乘势而上,迎接机遇?6月起,南方+江门频道“双通道 新跨越”专题开设一把手访谈栏目,专访多位重要部门一把手,看江门抢抓“大桥经济”风口的新思路。

南方+记者 李霭莹

编辑 李衡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