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混搭的“city不city”,到底是啥梗?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一句“city不city”,堪称大型阅读理解

有人联想到city walk(城市漫步),有人以为是“稀奇不稀奇”的谐音;北方人理解为“得不得劲”,四川人理解为“巴不巴适”,广东人理解为“犀不犀利”……近日,由于语调魔性洗脑,外国网红博主“保保熊”自创的网络热梗“city不city”,让广大网友直呼好玩并争相模仿。初看有些不明所以的“city”,成了城市化、洋气、新颖的形容词。

中英混搭的“city不city”的走红,正是跨文化交流走热的缩影。无独有偶,“China Travel(中国旅行)”标签最近也走红了——从名山大川到风土人情,从市民生活到发展变化……来自世界各地的博主,用一条条“热辣滚烫”的短视频,讲述着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

这波热度并非偶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重振入境游市场,推出了不少人性化举措。特别是对全球多个国家实行免签和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朋友圈”持续扩大。一些外国旅客不仅实现了“说走就走”,还过了把“特种兵式旅游”的瘾。仅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

正如有网友评论:“越自信,越开放。越开放,也会越自信。”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一举多得。从经济效应看,持续挖掘入境游的消费潜力,有利于推动我国旅游业整体水平提升,扩大服务贸易,深化对外开放;从文化效应看,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外国游客亲身感受立体、包容的中国,在润物细无声中摆脱刻板印象,这样的文化传播和形象展示,显然更有亲和力和接近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多元文化的魅力,也不只有一种打开方式。正如“保保熊”后来回应说,“city”的定义是开放的,“不city”也不代表不好,用自己的视角去赋予新的意义,就是一种非常“city”的行为。无论是现代都市,还是怀旧老街,无论是“快节奏”还是“慢生活”,只要能带来惊喜和愉悦,就是一种积极的“文化震撼”,“China Travel”的故事,就不仅仅是“到此一游”。

长期来看,在免签政策利好之下,入境游市场仍需借势破局。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包括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旅行成本较高,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拥挤,等等。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将对外国游客入境的便利性进行全流程梳理,力求打通堵塞环节、解决难点问题。如何做好旅游宣传推介,提升整体策划意识,强化跨界融合思维,也是广大从业者的必答题。

常来常往,方能相知相近。“city不city”,这不是一个问题,它的背后,是一份内容丰富的“节目单”,一张真诚热情的“邀请函”,一张友好交往的“明信片”。

编辑 朱丹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