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探秘竹林深处“最古老的虫草”——龙川县细坳镇金蝉花

龙川发布
+订阅

细坳镇位于龙川县北部,地处东江上游,素有“赣入粤第一镇”之称。其森林覆盖率高达88.4%,居全县之首,其中毛竹基地15万亩,年产毛竹100万根以上,是全县重要的毛竹生产基地,先后被誉为“广东省毛竹生产基地”“河源市市级毛竹专业镇毛竹之乡”。而深藏于竹林地下的“金蝉花”,则是当地人眼中的南方冬虫夏草,市场上的新宠,村民们致富的法宝。

走进细坳镇

满山翠竹

依山势而层层递增的竹海

安静而祥和

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

为竹林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宁静

素有“南方冬虫夏草”之称的“金蝉花”

就生长在茂密翠绿的竹林下

每年春夏交接

当地村民都会上山采挖蝉花

这个传统由来已久

并延续至今

细坳镇小参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孕育了大片竹林,为金蝉花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天然条件, 成了金蝉的天堂。山中有宝,每年的采挖季节,村民们都会自发进山采挖天然金蝉花,竞相淘“宝”。采挖金蝉花,成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途径。

李金桥是细坳镇小参村的挖蝉花能手, 从小跟随父辈上竹山采挖蝉花的经历, 使他练就了靠眼睛和地理位置就能辨别竹林下有无金蝉花的本领。“我小时候懂事开始,就跟着大人上山挖蝉花了。那时候的信息量没那么大,山外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有蝉花,我们都是自己挖自己吃,家家户户都有吃蝉花的习惯。”细坳镇小参村村民李金桥说道。

经过半天的寻找和采挖,李金桥和结伴上山的朋友收获了10多个金蝉花,数量虽没达到预期目的,但大家仍是高兴地喜笑颜开。因为按照如今的市场价,这10多个品相不错的新鲜金蝉花卖出去的话,又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在小参村,竹林深处金蝉花到处都是,碰上运气好的时候,一天就能采挖到50多个。”细坳镇小参村村民李金桥满意地说道。

相比于售卖新鲜的金蝉花,李金桥更热衷于把采挖到的金蝉花晒干来售卖,因为晒干的金蝉花营养价值更高,价钱更昂贵。每天,李金桥都会把自己采挖到的金蝉花和在村民们中收购的金蝉花一起清洗干净,放在太阳底下晾晒。李金桥说,晒干后的金蝉花易于保存,还有一股清香味,把金蝉花干封于罐中卖出山外,虽然价格昂贵,但年年都是供不应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

丰富的竹林资源

金蝉花生长在纯净自然

不染尘埃的青翠竹海之中

且数量众多

是细坳本地的名贵特产

更是南方的冬虫夏草

但是这种金蝉花的形成,不能人工培育,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温度、湿度,纯天然生长,也需要村民前往竹山深处进行人工采挖,这也是它价格昂贵的原因。如今,金蝉花已经成为细坳镇的一张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细坳镇的村民从祖辈开始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特别是竹子,保护得非常好,因为竹林下的蝉花、蝉蛹、冬笋是我们生活的经济来源,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这里成片的竹林非常漂亮,蝉花是年年挖,年年有,也年年吸引很多的外地人过来游玩和购买蝉花。把竹林保护好,实现绿色细坳,也是我们为绿美龙川生态建设作出一点贡献吧。”细坳镇小参村村民李金桥说道。

蝉花,也叫金蝉花、蝉蜕花、知了花、蝉菌、蝉蛹草、大虫草等,被誉为“最古老的虫草”。蝉花是一种外形具有“动物”和“植物”形态特征的奇妙生物,根是蝉的幼虫体。蝉的幼虫在羽化前被虫草菌感染寄生,寄生以后,当气候适宜的时候,就转变成菌丝体。蝉花还分公母,公蝉花的根部是长椭圆形的棕色虫体,虫体大部分被灰白色的菌丝包裹着,微微弯曲,长约3厘米,黑灰色单生的孢梗束,顶部无孢子。母蝉花的根部上孢梗束丛生,花从单个或是2-3个蝉幼虫头部生长出来,约一寸多长,从顶端分枝开花,生长着大量“蝉花孢子粉”,就像一朵盛开着的金黄色花朵。

公蝉花

母蝉花

据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论》、宋代唐慎微的《征类本草》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之后药典记载,蝉花的历史记载比冬虫夏草要早800年,但野生金蝉花更稀奇珍贵,这限制了蝉花的大量使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蝉花不仅富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还含有蝉花多糖、虫草酸、腺苷和麦角甾醇等多种功效成分,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护肾保肝、改善睡眠、抗肿瘤、抗辐射、明目等多重作用。不仅对于疾病、亚健康人群具有良好的修复调理作用,对于正常人也有营养和保健价值。蝉花与冬虫夏草一样,同属虫菌复合体,因此被称为冬虫夏草的“同根同门兄弟”,也常被作为其代用品。蝉花可药用,也作为日常的食疗搭配,常见的吃法有炖汤、煮粥、泡茶、泡酒。食用前,用清水将虫体及菌丝体洗净、泡软,放入家禽、肉类等食材中一起炖煮,色明味鲜,清香飘逸。当然,蝉花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尤其对食用菌过敏者不宜食用。蝉花性寒,胃寒的人最好不要单一或超量食用,宜采用少量、循序渐进的方法,或与温性食物配伍同食。 

在翠绿的竹林中

金蝉花这种珍贵的野生菌类

延续着它的生命传奇

不仅是大自然的神奇宝藏

更为古邑大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杨锐 黄璟晖 黄福琼 谢国涛

编辑:黄云霞

一审:黄云霞

二审:钟达

三审:柳欢扬

终审:骆发林

细坳镇位于龙川县北部,地处东江上游,素有“赣入粤第一镇”之称。其森林覆盖率高达88.4%,居全县之首,其中毛竹基地15万亩,年产毛竹100万根以上,是全县重要的毛竹生产基地,先后被誉为“广东省毛竹生产基地”“河源市市级毛竹专业镇毛竹之乡”。而深藏于竹林地下的“金蝉花”,则是当地人眼中的南方冬虫夏草,市场上的新宠,村民们致富的法宝。

走进细坳镇

满山翠竹

依山势而层层递增的竹海

安静而祥和

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

为竹林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宁静

素有“南方冬虫夏草”之称的“金蝉花”

就生长在茂密翠绿的竹林下

每年春夏交接

当地村民都会上山采挖蝉花

这个传统由来已久

并延续至今

细坳镇小参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孕育了大片竹林,为金蝉花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天然条件, 成了金蝉的天堂。山中有宝,每年的采挖季节,村民们都会自发进山采挖天然金蝉花,竞相淘“宝”。采挖金蝉花,成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途径。

李金桥是细坳镇小参村的挖蝉花能手, 从小跟随父辈上竹山采挖蝉花的经历, 使他练就了靠眼睛和地理位置就能辨别竹林下有无金蝉花的本领。“我小时候懂事开始,就跟着大人上山挖蝉花了。那时候的信息量没那么大,山外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有蝉花,我们都是自己挖自己吃,家家户户都有吃蝉花的习惯。”细坳镇小参村村民李金桥说道。

经过半天的寻找和采挖,李金桥和结伴上山的朋友收获了10多个金蝉花,数量虽没达到预期目的,但大家仍是高兴地喜笑颜开。因为按照如今的市场价,这10多个品相不错的新鲜金蝉花卖出去的话,又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在小参村,竹林深处金蝉花到处都是,碰上运气好的时候,一天就能采挖到50多个。”细坳镇小参村村民李金桥满意地说道。

相比于售卖新鲜的金蝉花,李金桥更热衷于把采挖到的金蝉花晒干来售卖,因为晒干的金蝉花营养价值更高,价钱更昂贵。每天,李金桥都会把自己采挖到的金蝉花和在村民们中收购的金蝉花一起清洗干净,放在太阳底下晾晒。李金桥说,晒干后的金蝉花易于保存,还有一股清香味,把金蝉花干封于罐中卖出山外,虽然价格昂贵,但年年都是供不应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

丰富的竹林资源

金蝉花生长在纯净自然

不染尘埃的青翠竹海之中

且数量众多

是细坳本地的名贵特产

更是南方的冬虫夏草

但是这种金蝉花的形成,不能人工培育,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温度、湿度,纯天然生长,也需要村民前往竹山深处进行人工采挖,这也是它价格昂贵的原因。如今,金蝉花已经成为细坳镇的一张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细坳镇的村民从祖辈开始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特别是竹子,保护得非常好,因为竹林下的蝉花、蝉蛹、冬笋是我们生活的经济来源,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这里成片的竹林非常漂亮,蝉花是年年挖,年年有,也年年吸引很多的外地人过来游玩和购买蝉花。把竹林保护好,实现绿色细坳,也是我们为绿美龙川生态建设作出一点贡献吧。”细坳镇小参村村民李金桥说道。

蝉花,也叫金蝉花、蝉蜕花、知了花、蝉菌、蝉蛹草、大虫草等,被誉为“最古老的虫草”。蝉花是一种外形具有“动物”和“植物”形态特征的奇妙生物,根是蝉的幼虫体。蝉的幼虫在羽化前被虫草菌感染寄生,寄生以后,当气候适宜的时候,就转变成菌丝体。蝉花还分公母,公蝉花的根部是长椭圆形的棕色虫体,虫体大部分被灰白色的菌丝包裹着,微微弯曲,长约3厘米,黑灰色单生的孢梗束,顶部无孢子。母蝉花的根部上孢梗束丛生,花从单个或是2-3个蝉幼虫头部生长出来,约一寸多长,从顶端分枝开花,生长着大量“蝉花孢子粉”,就像一朵盛开着的金黄色花朵。

公蝉花

母蝉花

据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论》、宋代唐慎微的《征类本草》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之后药典记载,蝉花的历史记载比冬虫夏草要早800年,但野生金蝉花更稀奇珍贵,这限制了蝉花的大量使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蝉花不仅富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还含有蝉花多糖、虫草酸、腺苷和麦角甾醇等多种功效成分,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护肾保肝、改善睡眠、抗肿瘤、抗辐射、明目等多重作用。不仅对于疾病、亚健康人群具有良好的修复调理作用,对于正常人也有营养和保健价值。蝉花与冬虫夏草一样,同属虫菌复合体,因此被称为冬虫夏草的“同根同门兄弟”,也常被作为其代用品。蝉花可药用,也作为日常的食疗搭配,常见的吃法有炖汤、煮粥、泡茶、泡酒。食用前,用清水将虫体及菌丝体洗净、泡软,放入家禽、肉类等食材中一起炖煮,色明味鲜,清香飘逸。当然,蝉花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尤其对食用菌过敏者不宜食用。蝉花性寒,胃寒的人最好不要单一或超量食用,宜采用少量、循序渐进的方法,或与温性食物配伍同食。 

在翠绿的竹林中

金蝉花这种珍贵的野生菌类

延续着它的生命传奇

不仅是大自然的神奇宝藏

更为古邑大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杨锐 黄璟晖 黄福琼 谢国涛

编辑:黄云霞

一审:黄云霞

二审:钟达

三审:柳欢扬

终审:骆发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