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堂社区“三街七巷”,包括长堤街、双桂下街、双桂大街以及其中互相贯穿的巷道范围,是安堂社区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区域。这里既记录着隆都文化浓厚的历史,也是安堂社区乡村振兴的未来。
安堂是一座拥有650多年历史底蕴的古老村落。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安堂社区“百千万工程”中,活化“三街七巷”是重要组成部分。“就大部分侨房的活化经验而言,最难的是产权分散的难题。”然而,在收储侨房的过程中,张志彬意外地发现,“难度不算大”。
甚至在了解社区的规划和构想后,甚至有几名侨胞、乡亲主动联系到社区,通过捐赠、托管的方式,将使用权流转到物业管理公司手中。据统计,自去年成立以来,物管公司已收储侨房超过20家。
安堂的侨房活化,为什么能如此顺利地推进?张志彬认为,这得益于社区的科学规划和诚意,也得益于村里强大的宗族凝聚力:“大家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将家园建设得更好。”
镇村与国资联合打造的民宿。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实际上被收储的不少物业,此前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存在安全隐患。交由村里统一规划打造,对业主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是项目获得乡亲认可的关键。
安堂社区的活化项目顺利开展,让更多人看到了安堂魅力。清华大学陶瓷艺术专家、教授郑宁,就是其中一员。两个多月前,郑宁与安堂社区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郑宁·安堂乡村振兴工作室”。未来,安堂将借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术力量,以及郑宁团队在陶艺、茶道等艺术领域的优势和资源,为安堂古村注入新的艺术元素。
“能来到安堂是缘分,希望能为安堂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郑宁表达了对安堂的喜爱之情,他希望通过这一项目为中山乃至大湾区搭建艺术博览、研学培训、文创开发、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参与陶艺制作,培养乡村工匠,培育特色产业。
与郑宁想法一致的,还有大涌书画协会会长林雅京。最近,他正准备和旅居加拿大的同村发小——画家林国欣一同在村里面开设书画公益教学班。
林雅京说,老建筑是从时光里走来的杰作。“保护并活用侨房,本质上就是保护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林雅京说,时至今日他仍然对广善医馆的罗马式屋顶,以及踩在意大利瓷砖上那种独特的触感记忆犹新。“侨房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更承袭着华侨的故园情怀。这样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将是进行艺术教学的最好场景。”
【撰文】伍杰 罗丽娟
【通讯员】董菁菁
【摄影】叶志文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