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大国工匠”答好科技强国“必答题”

南方+

南粤先锋

6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科技泰斗的“精神密码”,大力弘扬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大国工匠”精神,从榜样足迹中汲取开拓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努力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亮眼新答卷。

用“灼灼匠心”,感悟“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科技泰斗美,磨砺科技创新的“匠能”。中国共产党人的“匠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始终忠诚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无私奉献、拼搏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他们满怀爱国情、高擎报国志,“爱我中华,兴我家邦”“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国家干活。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服务好,理所当然。”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这些大义凛然的铿锵誓言生动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信念,也充分说明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工作者爱国史”。他们都是我们身边平凡的一分子,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竭尽全力担当尽责,在时代的影像中,创下了一幕幕不平凡的成就。党员干部要从爱国型“科技星”们中读懂“信仰”,唤醒心灵深处的党性意识,铸牢“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理念,始终保持一股昂扬向上的拼劲,勇敢扛起新时代的重任,在担当作为中闪闪发光。

用“过硬匠行”,感悟“千锤百炼出深山”的科技泰斗美,涵养精益求精的“匠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然而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国科技领域能实现诸多从“0到1”的跨越,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韧。李德仁院士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薛其坤院士率领团队在量子物理研究中执着探索创新,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他们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保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始终做到心怀“无我”,涵养“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择一事、忠一事、爱一事,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一线、项目一线、发展一线,把关系到群众的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在火热实践中去绽放奉献之花、展现奋进之姿,用责任担当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用“基层匠魂”,感悟“虎啸丛林我为王”的科技泰斗美,凝聚齐心逐梦的“匠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80多岁高龄的李德仁院士每天依然在高负荷工作,薛其坤院士始终保持每天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的工作习惯。党员干部要学习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要始终坚守“为民之心”,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心,“为民”二字落实于行,勇敢担起为民谋幸福之责,直面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不断跨越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沟坎”,破解群众衣食住行中的“难题”,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劈波斩浪,奋力书写新时代党的事业的绚丽篇章。

更多精彩内容:南粤先锋专栏>>>

【作者】陈如亮

【供稿单位】南雄市商务局

【频道编辑】 李晓霞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陈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