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黑客帝国》中,在脑后插入一根线缆便可畅游计算机世界;《阿凡达》里的纳美人通过头发里的“轴突神经”与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物建立联系;《钢铁侠》中托尼用意念控制战甲……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画面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合理设想。
简单来说,脑机接口就是让人的大脑和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直接“对话”。
“脑机接口技术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正不断从科幻走向现实。”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灵医疗)创始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骁健介绍。
从西丽湖基金首投项目到“西丽湖科创贷”首贷项目、从1个人全职到50个人的团队,微灵医疗在深圳南山不断成长,成为国内领先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企业。
那么,像科幻电影那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还需要多久才能实现?微灵医疗的答案是五年。
“脑科学与脑机工程是未来产业,但它不只是‘未来时’,我们正在将它变为‘现在进行时’。”李骁健说,“我们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全植入脑机接口系统在运动失能患者身上使用,提升患者的运动控制和生活自理能力。”
微灵医疗全植入运动脑机接口系统植入体。
微灵医疗全植入运动脑机接口系统智能轮椅。
今年3月,深圳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在“20+8”产业集群1.0版本基础上,继续向新兴产业拓“增量”。其中,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调整为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产业,归为未来产业,推动其在10至15年内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微灵医疗成立于2019年4月。自创立之初,李骁健就瞄准严肃医疗需求——研发医疗级植入式无线脑机接口全栈技术,也成为国内首个打通全植入式脑机接口全栈技术链的企业。其创始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非遗传光纳米神经遥控技术”,成果分别于2018、2019和2023年发表在《Nature》系列专业期刊中。
与其他领域创业相比,脑科学领域的创业似乎更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思维——不仅团队需要潜心研发,资本也需更“耐心”一些。但是,按照市场偏好,社会资本更为青睐投资期短、见效快的领域。
这时,政府则在微灵医疗成长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021年,在南山区科创局首倡提议和全程指导下,西丽湖系列专项基金由汇通金控、南山创投、力合科创等联合发起设立,首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三只配套基金。
2022年6月,微灵医疗成为其中概念验证基金的首投项目,获得150万元的资金支持。
单从金额来看,这笔资金在动辄“小目标”的投融资市场难以“掀起波澜”,却对当时的微灵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李骁健回忆,那时,微灵医疗市场面临融资到账前的资金短缺难题,急需一笔资金来买断关键的知识产权。这就出现了“最需要钱的时候却要先付一笔钱”的压力与困境。
用李骁健的话说,这笔资金如同一场“及时雨”,用在了“刀刃”上。他介绍,南山提供的科技金融服务可谓“雪中送炭”——不仅帮微灵医疗解决燃眉之急,还让它被更多社会资本看见、信任。
自概念验证基金投资后,微灵医疗先后完成蓝驰创投、鼎晖投资天使轮及高榕资本天使+轮共近亿元两轮融资,并通过平台进一步链接股权融资资源。
同样在2022年,微灵医疗还得到“西丽湖科创贷”信贷资金支持,获得了中国银行最高150万基金投资额的等额授信,获得南山区贴息70%。
此外,产业用地和租金优惠方面,微灵医疗获得南山智园900平方米的产业用地支持,享受市场价50%的租金补贴。
微灵医疗低功耗高通道专用神经电子芯片。
如今,微灵医疗估值已超3亿元。未来,微灵医疗计划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医疗领域,包括运动康复和精神性疾病的治疗,让更多患者受益。
南山聚焦“14+7”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布局,借科技金融之力,付诸实际行动,不仅耕耘现在,更让未来已来。
科技成果无法有效地商品化、产业化,被称作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有必要在“死亡谷”上面搭建一座桥梁,以使众多基础研究成果,能够跨越“死亡谷”实现商品化、产业化。
“以我们的投资经验来讲,产品创业公司跨越‘死亡谷’关键在两个节点:产品出来后的第一个客户和愿意下复购订单的客户。”深圳市力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绳祖形象地介绍,在管理、运营西丽湖系列专项基金的过程中,不是“给钱就够了”,也会进行辅导、对接资源,协助企业找到“第一个客户”。
作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下属平台,力合科创这个耐心资本自成立以来持续深耕早期的硬科技成果转化,拥有20余年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厚经验。
“耐心资本”这个词最近被频频提及。顾名思义,“耐心资本”是指长期投资资本,泛指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且对资本回报有着较长期限展望的资金。
它不是仅关注企业的短期收益状况,而是着眼长远,综合考虑企业技术创新、领先优势、商业模式等非财务指标,以对企业发展潜力和远期收益为信心。
实现科技创新、技术突破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强化金融创新、壮大“耐心资本”,正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西丽湖系列专项基金重点围绕深圳市“20+8”产业规划、特别是南山区重点布局的“14+7”产业进行投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绿色低碳等产业领域。
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而生,系列专项基金充分挖掘科教城内创新资源,并引导具有良好产业前景的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落地南山,如,微灵医疗核心创始人、研发人员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概念验证和中试基金投决的21个项目中,来自于西丽湖片区高校、科研机构共10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基金落地项目中,院士领衔项目4个,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个。
两年时间内,西丽湖系列基金投资项目已经形成了社会示范效果,以微灵医疗为代表的早期已交割项目先后完成了多轮融资。其中,概念验证和中试基金投资已带动其他社会投资机构的后续投资约2亿元,每个项目都是首轮。由此可见,政府投资基金对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期,《新闻联播》走进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镜头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推动技术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在产业中顺利“变现”,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加速器”。
作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控股的科创服务和产业培育平台,力合科创深度参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建设,无缝对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创新资源、项目资源,成功培育了一大批硬科技项目,报道中的深圳氢致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氢致能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氢致能源从一纸专利到产业化应用的高效转化,这个通常四、五年的过程,如今只用了两年多。
氢致能源实验室。
氢致能源500kW电解海水制氢装备模型图。
除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外,力合科创着力深化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战略合作,转化了来自清华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多个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这些高校院所大多聚集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位于南山北部,已汇聚深圳近半数高校和70%以上全职院士,拥有6.2万在校生、2.4万教职工、超2000名在站博士后,市级以上各类创新载体6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3.85件,是深圳科教资源最丰富、高端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像氢致能源、微灵医疗这样“从0到1”的故事每日都在南山、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上演——它们的故事不仅是创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也是科创企业的从无到有,丰富了“从0到1”的创新维度。
为呵护源头创新的星星之火,讲述更多“两个从0到1”的故事,近年来,在南山区委、区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南山区科创局初步形成了科技金融“四个一”服务体系(即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在线平台、一组系列基金和一组品牌活动),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服务科创企业,以金融力量激活创新发展“一池春水”,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南方+记者 刘倩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