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薛其坤:“科学家精神”核心要义是“爱国情怀”

南方+

01:45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薛其坤:“科学家精神”核心要义是“爱国情怀”

日前,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得了这一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很幸福。”

6月29日,薛其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当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科学家殷切的希望,自己使命感更强,责任感更大。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曾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薛其坤透露,自己所在团队对科学的探索从未停止,未来,也不会变更研究方向,无论是十年磨一剑,或是二十年磨一剑,都会朝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与高温超导两大方向持续追风,去探索高温超导材料背后机理,寻找更新的高温超导材料、去提高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温度,实现极低温度向更高的温度迈进。

当日,关于“钱学森之问”是否还是问题、如何挖掘或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科研能力、怎样激励更多青年学子从事基础研究等,薛其坤进行了详细解答。

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周期

在教育界与科学界,“钱学森之问”常常引发热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针对这一问题薛其坤提到,人才辈出与时代的技术和科学进步密切相关。

他举例,量子概念一百年前就被提出,学科发展在上世纪20年代后迎来爆发,诞生了玻尔、狄拉克、薛定谔等人才,这是因为学科出现了突破。

该领域又经过近一百年,出现了主动操控量子体系,发展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因此,这一方面的杰出人才,无论是技术层面或是应用技术层面,往往和时代背景相关。

“也许某个领域发展很慢、短时间没有突破,本来就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

从基础研究角度去回答“钱学森之问”,薛其坤表示,很多像“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类似的工作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杰出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周期,不是五六年就能完成的。有些人如马斯克,企业在五年十年就能实现创新,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比如陈景润当年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也未解决。

在薛其坤看来,当下对于“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已经清晰,但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出现,也要兼顾时间过程与历史发展实际。

优秀科学家的原创性探索要与众不同

6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奋力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主题活动,相继举办荣誉讲堂、师生分享交流会,号召全体师生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力推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发展,薛其坤分享了他心中的“科学家精神”。

薛其坤介绍,从科学研究本身来讲,最重要的是严谨求实,精神也好、态度也好,是作为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必须要秉承的一个基本要素。

“炒菜多两秒少两秒,可能味道差别不大,但是科研中,我们差一秒可能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点便是创新探索。

薛其坤认为,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具备探索精神,敢于探索新的疆域、探索未知,“我们许多科学家局限于追踪,开创性不强,但作为一个特别优秀的科学家,除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要有特别之处,更要在原创性探索新领域上与众不同。”

在薛其坤看来,“科学家精神”最核心的要义是“爱国情怀”,因为爱国情怀是真正推动严谨求实,推动创新探索的强大动力。

“爱国情怀是中国科学家必须秉承的。我有着8年的留学经历,走向世界舞台看过后感受后,越觉得通过自己努力使自己国家强大,在科学上取得成就的信念就越强。”

“很多人印象中的基础研究是比较枯燥的,实际上,对于真正进入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实际上是非常的快乐的,因为通过技术研究,会满足一个人的好奇心。”

对于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从事基础研究,薛其坤直言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技术发展越高,需要的“大楼”越高,需要的基础也就更雄厚。长远来看,做好基础研究,对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相关阅读:《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来自深圳的他有何过人之处?》

【撰文】徐峰

【拍摄】王玮

【剪辑】谢昊燃

编辑 李嘉耀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