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这条通道,让AI时代深圳继续腾飞的产业“盟友”出现了

南方+

深中通道的开通,恰逢其时。

张五常曾经笃定认为,深圳会超过硅谷,主要是硅谷没有一个像东莞这样水平的邻居。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

深圳运气好,不仅以前有东莞,现在还即将有中山。深中通道开通,大多数声音认为,中山即将承接深圳的产业溢出,这当然没错,也是曾经深莞走过的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站在从投资增长向创新增长的路口,又身兼人工智能时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深中该以怎样的路径“由通至融”?除了深中,大湾区的都市圈格局还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01 

为什么当前深圳需要中山?

深圳最新一轮在世界声名鹊起,是包括手机在内智能硬件给的底气。

2016年,曾经的谷歌软件工程师斯科蒂·艾伦操着蹩脚的中国话,在华强北花了2000多块,凑齐近百种零件,组装成一台能用的IPhone 6s,把深圳“硬件天堂”的形象进一步具象在世界面前。

这近百种摆放在华强北柜台上的零件,除了少部分产自周边福田的工业园区,更多来自深圳宝安、龙华,以及接壤的东莞常平、塘厦和凤岗。

临近深圳的东莞土地约2460平方公里。世联行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统计,深圳的土地成本约为东莞的17倍。南方人才市场《2014—2015年度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当年深圳平均月薪7261元位居榜首,东莞5971元,比当年的佛山、惠州都低。

曾经价格低廉的土地和人工,形成了东莞和深圳之间的成本落差。企业家追求投资回报率的本能,会推动产业像河流一样,沿着主干道,顺着落差自然迁徙。

东莞官方数据也透露,2015年东莞引进的内资项目中,34%来源于深圳。2016年上半年,差不多每拍出3块工业用地,就有1块被深圳资本拿下。

不少原本一家人在华强北前店后厂的作坊式企业,逐步走上“深圳研发、东莞生产”的扩张之路。专业化的分工,不仅通过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形成强大的信息交流、科技创新效应,也从而成就了华强北的风光无两。

但是,2014年2月东莞立下产业转型Flag,4月深圳梅观高速取消收费,城市边界逐渐融化。2018年7月,1500辆大巴载着华为迁入松山湖,后续OPPO和VIVVO相继落子滨海湾新区,东莞和深圳成本落差逐步缩小。

图1:2021年广东各省市区域经济矩阵图|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3年,世邦魏理仕数据广东九城物流空间租金报告显示,深圳47.5元/平方米/月居首,东莞以43.6元/平方米/月位居第二,远超广州的38.8元/平方米/月。土地价格是城市经济的显性“价签”,迈入万亿GDP的东莞,产业实力可见一斑。

九城物流空间租金对比|世邦魏理仕

九城物流空间租金对比|世邦魏理仕

湾区城市之间的竞合,当然有助于企业和城市的健康,更有助于整个大湾区的发展。

只是,失去了落差的产业河流,却难再畅快地流淌。

深圳的空间困境依然存在。《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表示,建设用地供应规模58平方公里,其中25平方公里为产业空间连片改造。这种背景下,在大企业招引时,空间承诺不敢放开,小企业升级后,空间扩张成本也是发展负担。

2023年起,5年合计1亿平方米的工业上楼有望解决部分问题。如果去看更加细分的行业,比如部分芯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会有深圳难以实现的制造需求,需要向外输出。

深圳需要一个新的产业“盟友”,共同走进下一个10年,就像当年的东莞。

比如,中山。

02

深中通道如何重构湾区都市圈?

深中通道的开通,并不只为深圳带来中山一个盟友,而是几乎把整个珠江东西两岸任意双城之间的通勤时间,都缩短到1小时以内。

时间永远是构筑都市圈最重要的标准。通勤时间的改变,也将重构湾区的都市圈格局,以及各自的分工。

广东家电产业集群分布|前瞻产业研究院

广东家电产业集群分布|前瞻产业研究院

参考国际湾区的发展规律,可以确认的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动力,沿100公里黄金内湾铺开,湾线上的城市就是最核心的都市圈成员。

城市分组方式,或将从过去先分东西两线,再分段分组,转换成直接沿着A字型的珠江口,由北向南根据通勤半径成团。从深中通道去南沙万顷沙,也比过往节约20分钟左右。

位于万顷沙8平方公里深中通道片区控规已于2023年发布任务书,今天南沙区规自局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翟帅更明确表示,未来该片区重点发展健康研发智造及高端医疗服务业。

除了连通的界面片区,湾区城市间的关系,也亟需借深中通道开通升级换挡。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的相对独立发展状态,大湾区内核心城市尚未实现一体化,协同效应带来的增长潜力亟待迸发。”幸福招商最新有关深中通道报告认为,深中一体化构成“湾中一环”,是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坚实的一大步,让黄金内湾真正实现从“散是满天星”向“聚是一团火”的跨越。

如果上升到国家战略,幸福招商更对深中通道给予厚望,认为“功败垂成,机不可失。”相关负责人介绍,“一镇一品”的模式为中山创造了广东省第五城的辉煌。但乡镇型经济的产业环节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纺织、灯饰照面、木材家具、五金制品等产业。固守乡镇经济模式让中山错失产业转型的新机遇。面对佛山和东莞均未实现产业饱和的形势下,地理位置距离“广深”较远的中山不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深中通道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山市现有的发展格局,或许深莞“双城记”能够在深中之间再一次上演。

“互联网+智能制造”也是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可能走出的一条与世界其他三个湾区完全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03

人工智能时代

深中如何更深度合作?

深中和深莞,可以有哪些相同?幸福招商分析,中山当前产业布局呈现出“湾区粮仓”和“湾区工厂”两手抓的格局。一方面,中山传统的水产、蔬菜、水果等产业以及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纺织、家居、光电)是维持中山市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

中山产业结构|幸福招商

中山产业结构|幸福招商

另一方面,中山市拥有比亚迪电子、明阳智能等链主企业,同时重点支持智能家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四大战略支柱产业。建议中山可以对标深圳产业现状,积极为深圳做产业配套,融入深圳产业生态,一起登上同一辆“高速列车”,这一点和曾经的深莞如出一辙。

同时,幸福招商也透露,已有珠江东岸企业陆续“组团”在中山、江门、珠海等西岸城市投资选址,行业覆盖智能装备制造、新型显示、汽车零部件等。

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城市也不能。

和曾经深莞融合最大的不同,更在于如今大湾区站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的时代发令枪也已经打响,如何整合大湾区现有的资源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示范新质生产力,比过去任何时刻都更为紧迫。

算力、算法、数据是人工智能公认的三大关键要素。无论是东莞,或是中山,丰富而完整的制造业体系都是人工智能时代难得丰富的AI工业应用场景。

“互联网+智能制造”之外,中山更是广东省唯一全面覆盖6类家电制造产业集群的城市,上游的芯片、传感器、显示器件企业等又多在深圳,这样还可以进一步叠加海量的家庭应用数据和场景,训练出面向家庭用户的AI爆款应用。

深中协同,可以利用产业链的协同,共享工业场景和家庭场景及数据,不仅可以提升大湾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力,做好数字化转型,包括中山在内,珠江西岸制造业集体向新型工业化方向迈出一小步,就能为大湾区打开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未来,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力提升,或许都只是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副产品。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曾在整个湾区格局下建议,以高校为核心,学习卡耐基·梅隆大学5%股份为上限,鼓励在校师生进行科研转化,在大湾区范围内整合城市优势,复制“大疆式成功”,实现制造业的升级。

至于更深处,深中如何成为更有战斗力的“新兄弟连”?也许可以参考顺丰创始人王卫曾经在公开论坛上的一段分享。

回望自己的战略路径,他认为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于“一念之间”,顺丰的“一念”是打造自己的内部生态,专注做自己的产品,腾讯的“一念”除了内部,还致力于外部生态,这种更加开放的模式为腾讯赢得更多机会和合作伙伴。王卫说,“最终将会是2千亿和2万亿的区别。”

企业如此,城市亦如此。掌舵人的“一念”格局,往往决定了未来十年甚至更久远的发展空间。

【撰文】卢韵如

编辑 文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