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环材”专业,从“天坑”变“热门”?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冷热专业面面观#

生物、化工、环境、材料类专业——简称“生化环材”,传说中的四大“天坑”专业,如今有了出“坑”的趋势。

从近两年广东省内高校录取情况来看,不少高校“生化环材”类专业出现分数线上涨。如广东药科大学的生物科学类专业,2023年录取分数线比上一年高出5分;广东工业大学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高出14分,录取排位提升1.1万名。

以往,“生化环材”常因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就业门槛高等问题而被讨论。近年来,随着高校强化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这四大类传统理工科专业逐渐升温,不仅正在出“坑”,还可能成为“大热门”。

正在出“坑”

专业应用性变强

“生化环材”是四个庞大的专业领域。

生物类,又细分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等专业;化工类,包括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能源化学工程等专业;环境类,主要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材料类,则涵盖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工程等多个方向。

为什么总被说“坑”?网络上呼声最高的观点之一是——它们都是基础理工科,以理论知识学习和做实验为主,难以应用到市场。学成后,最好的出路就是去做科研,然而门槛高,真正能从事的是少数人群。

实际上,不同高校的“生化环材”类专业培养重点不同。有的重视科研,有的重视应用。在重应用的高校学习,未必不“接地气”。

“像我们学校的生物类专业,就以创新生物药物研发为特色。”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副院长吴凤麟强调,“应用导向非常鲜明!

他介绍,生物领域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但广药大的培养方向很细,主要研究人类和疾病,聚焦新药物研发生产。

吴凤麟所在的学院里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和海洋药学等专业,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条“药物研发生产线”。

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主要研究药物分子机制和靶点;生物技术专业负责把理论转化为可行的、能应用的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负责把技术产业化,让一个实验室里的技术能够走到生产线上;生物制药和海洋药学专业则承担最后一步——使用技术,做成药物。

总结下来,这几个专业方向在市场应用中扮演的角色清晰:发现新理论,转化新技术,形成新工艺,生产新药物。

而生物科学等专业所涉及的药物研发方向,与药学专业还不同。

吴凤麟解释,药学专业研究的是化学合成药,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布洛芬等;生科类专业研究的是生物药,研究对象为核酸、蛋白质等从生物体中获得的分子,例如抗肿瘤单抗类靶向药、疫苗、胰岛素等

“虽然都在研发药,但内容完全不一样。明确培养方向,其实就是在明确学生未来的从业方向,让就业更精准。”他说。

成为“热门”

学科交叉培养是新趋势

在广东工业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培养方向也与时代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相结合。

当前,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化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均是“风口”。

2020年,广东印发《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明确重点发展绿色石化、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生化环材”专业,就是这些重点产业集群的学科基础。

这几类专业间的交叉应用、碰撞融合,激发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许多人误认为化学化工类专业仅限于传统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领域,忽视了它在新兴领域的广泛应用。”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副院长郑育英介绍,先进的新型电池材料、药物设计和环境治理技术等,都依赖于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为此,广东工业大学进行了课程改革,让化学化工类专业变得更“实用”。

郑育英说,聚焦当下环境问题,学院里加强了绿色化学和环保技术的研究与教学,推动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聚焦新材料与新能源领域,重点培养掌握新材料合成与应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专业人才,满足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需求。

“老派”的“生化环材”专业,正在变得“新潮”。与产业相结合,一些“生化环材”领域的新专业也在诞生。

2019年,广东药科大学融合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新设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全国首个开办该专业的高等学校。

学校医药化工学院、化妆品产业学院院长曹华说,该专业课程涉及皮肤科学、化妆品药理毒理学、表面活性剂化学、化妆品配方设计实验、香水调制学实验等,重视实践,期望让学生具备独立研发化妆品的能力。读书期间,学生们会参与到化妆品的研发项目中,如制作防晒霜,通过不断试验找到最佳的防晒剂组合和配方比例。

几大“天坑”相结合,变成了新“热门”。

自去年开始,广东药科大学扩大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太受欢迎了,学生报考意愿强烈!”曹华笑着说。

本科就业难?

生物医药企业需求大

“生化环材”专业,本科就业真的很难吗?

对于生物类专业,吴凤麟持否认态度:“我们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已经可以进入到生物医药公司工作。

据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统计,近五年来,学院里的本科升学率大约从19%增长到目前的30%,另外约70%的学生都选择就业。从就业去向来看,接近九成的学生均从事与生物医药相关的工作,且都在粤港澳大湾区。

2024年初,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重点支持区域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广州市就拥有6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位居全国第三,其中上市企业近50家,市值居全国第四,岗位需求旺盛。

本科毕业进研发岗确实有难度,毕业生们大多选择做药物生产、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吴凤麟说,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生产岗的学生们慢慢也能成为技术型专家,或是当上管理层。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从事医药销售类岗位。

在吴凤麟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做研发,生产线也很缺人。药销售也并非没有门槛,反而需要先成为药物专家,才能教会医生怎么去用,“要求非常高”。为此,学院常请来企业界的代表来给学生们讲课,以让大家对职业形成正确认知。

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样需要大量化学化工专业人才。”郑育英指出,化学化工技术在药物合成、新药研发、疫苗生产和生物材料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她介绍,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的考研升学率接近40%,另60%的学生都选择就业。化学化工与生物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联系紧密,学生们往往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就业领域广泛,并非大众眼中的“就业面窄”。

在郑育英的学生中,毕业去处就涉及了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环保机构、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企业等多个场所,涵盖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质量控制工程师、环境工程师、实验室技术员等诸多岗位。

“生化环材”中的“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安太成表示,该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立足于污染治理,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左右,主要就职于广东各地市的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应急管理局、环境科学研究所、各级环境监测站、自来水公司和各大企业等。

为了让基础学科应用性更强,近年来,不少开设了“生化环材”类专业的高校都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所探索,让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

吴凤麟称,广药大生科院与五家区域生物医药龙头企业联合共建了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例如产业学院里的“恒瑞医药订单班”,就由企业导师进校完成一学期理论教学,随后学生进入企业完成十个月实习计划。

曹华所在的化妆品专业则与知名化妆品企业“完美”共建了广东省示范性化妆品产业学院,校企共建教材,每年还会邀请完美、诺斯贝尔、曼秀雷敦等知名企业的专家给学生授课。

郑育英也表示,学院里的化学专业根据产业特色,注重学科交叉,与企业共同构建“专业+X”人才培养方案。X主要指氢能微专业、人工智能等,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如何学得好?

要有探索欲

“生化环材”类专业都离不开做实验。广东药科大学2023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王英伦喜欢泡在实验室里,有时兴致来了,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每每熬到夜幕深沉,身体会向他“呐喊”——“好累,我不做了!”但他的大脑却十分兴奋,特别是做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时,会“忍不住”坚持下去。

去年,王英伦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继续在生物方向深造。本科期间,他曾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生命科学研究中,研发出了一个辅助临床诊断黑色素瘤的AI模型。这是一种转移风险极高、不易被发现的危险癌症。该模型能够帮助医生更早、更精准地辨别出黑色素瘤的早、中期症状,从而便于及早诊断治疗。

未来,王英伦立志做科研,期望能够发现黑色素瘤上可能潜在的治疗靶点等,助力该疾病被更早“攻克”。

学好生物专业,必须得有好奇心、探索欲,以及付出足够的努力和耐心。”他说。

作为基础理工科,“生化环材”专业就如同一湾深海,要有兴趣潜进去钻研,才能发现奥妙。谈及报考建议时,这四大类专业领域的老师都将“兴趣”放在了第一位。

吴凤麟说,喜欢进实验室,并能够在实验中获得乐趣的人,会更容易学得好。

安太成认为,选择环境专业的学生,要能真切感受到环保的“使命感”,遇到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并期望通过自己的创造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怀着这样的初心来学习,那我相信一定能取得突出的专业发展、成就自我的机会。”

除了有兴趣外,考生填报“生化环材”类专业志愿时,还要注重将自身兴趣和高校培养特色相结合。

吴凤麟提醒,例如生物类专业,如果对研究“人”更感兴趣,那么建议报考医科大学或者药科大学;如果想研究动物、植物,建议报考师范类或综合类大学;如果想研究农作物,则要报考农业类大学。特色越明确,以后学的方向也更明确,将更有助于学习和就业。

南方+记者 陈伊纯 王聪

通讯员 洪爽 杜清 李成瑶

编辑 钟烜新 李卓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