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专业是“冷”是“热”?值不值得报?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冷热专业面面观#

又是一年高考志愿填报时。

这几天,广东多所涉农高校提及,今年前来咨询农林类专业的考生较往年大有增加。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近三年内新增开设了多个农林类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新增生物育种科学、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新增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在国家加快建设发展“新农科”的背景下,以往在不少人心中不温不火甚至“冷门”的农林类专业,迎来新的“春天”。那么,农林类专业到底学什么、好不好就业?

“冷热之变”

其实,农林类专业一直低调地“热”着,甚至还曾是个“香饽饽”。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加强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经济的迫切需求,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和计划,吸引了广大青年纷纷学习农林知识、投身农业发展。

近20年来,受经济高速增长影响,金融、经济类等被认为是就业覆盖面极广的“万金油”,高校相关专业投档线一度走高。相比之下,农林类专业“出镜率”鲜少,常被归于“冷门”。

“之所以被‘冷落’,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农林专业并不了解,总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或认为农林专业就是培养职业农民。”仲恺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喻国辉说,其实随着科技革新,今天的农业发展已由传统转向现代,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助农利器走进田间地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也与以往大不相同。

近几年,新的变化悄然发生:越来越多高校新增开设农林类专业,各高校农林类招生总体生源质量持续向好,“新农科”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热议字眼,农林类特色班的报考热度不断攀升……

为何由“冷”变“热”?政策背景中便有迹可循——

2019年4月,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落地,明确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022年底,教育部办公厅等提出探索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

一年后,农业农村部明确,指导、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实施 “公费农科生”等政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释放积极信号,强调要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

政策加持之下,利好条件不断出炉,大大刺激了对农林类人才的需求。

“就读农学之后,我深深了解到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林人才的旺盛需求,加上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广东‘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我们的发展机会很多,能发挥的空间也很大。”华农农学专业学生吴俊威今年毕业,已顺利考取梅州市农林类方向的选调生。

他计划,要把自己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为当地农业种植方法进行改良升级等,以及依托母校资源,为所在乡镇——一个以烟草和水稻著名的农业大镇,牵线搭桥、引入高校人才和技术,以新的面貌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就业升学前景广阔

考虑学什么专业,其发展前景是绕不开的话题。

近年来,农林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升学空间越来越明晰,释放出很大潜力。

以华农为例,其近年农林类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超91%,专业对口率超八成;今年广东省选调生和广东省海关公务员岗位招录中,该校获录用人数全省最多,其中多为涉农专业。升学方面,2023届农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深造率为46%,其中86%入读“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仲恺,近五年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类型最多的是从事村镇基层公务员,占比达35.2%;从事乡村农技人员占26.0%、乡村创新创业占23.8%,均涉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农林类专业的学科范围和应用领域相当广泛。”仲恺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永泉说,农林人才在农业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推广等领域都有广阔就业前景,他们在各自细分领域服务着农业现代化发展。

仲恺学生陈德仪就读的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产品流通、营销以及农村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学等是该专业的学习重点,她总是学得津津有味。

“这门专业让我深入了解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原理来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挑战,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她说,未来打算成为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方案。

华农新农班农学专业学生李芳苑则计划未来继续深造,“为基础研究出一份力”。他提及,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人多地少、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粮食安全的基础不够稳固,农业原始创新能力也不足。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尤为迫切,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够从事农业、种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潜心钻研,助力突破其中的‘卡脖子’问题,做出一些有重大意义的成果。”李芳苑说。

李永泉表示,不管是服务农业农村生产一线,还是推进科研突破、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培养更多农林类专业人才将大大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不断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希望更多有志于干出一番事业的同学们,多来认识和了解农林类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解决国家面临的农林业难题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保障。”李永泉说。

“学农不是学种地”

那么,作为一门学科大类,农林类专业到底学什么?一般来说,农林类专业可分为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低碳林业及绿美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类别。

从广东两所涉农高校来看,其专业分布十分多元——

华农设有18个农林类专业,分布在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兽医学院、动物科学学院以及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海洋学院;

仲恺共有6个涉农类学院,所设专业包括植物保护、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园艺、园林、草业科学、林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等16个专业。

三年前,考生马子安得知自己被调剂到仲恺林学专业时,内心更多是迷茫,总听人调侃林学专业“就是种树、砍树的”。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林学专业涉及的内容其实很广,要求也很高。

“农林类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喻国辉介绍,学生就读农林类专业,往往需要掌握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领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理论,还要理解农业产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逻辑等,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近几年,跨学科更是成为农林类专业建设的一大趋势。尤其有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攻读与农林类专业交叉的相关专业,如免疫学、病理学、遗传学、生物与医药、食品健康等,充分体现了农林类专业学习的广泛适应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涉农高校不断加快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的步伐。

在仲恺,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学科设置近年特别注重跨学科发展,新增了仲华基因科技产业学院、大湾区生物育种产业学院等相关的交叉学科方向,同时在课程方面增加跨学科、前沿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华农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建武透露,学校已出台《华南农业大学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拟今年开办无人农场、生物智造、乡村治理、AI农业应用、数字设计5个微专业,供全校学生免费修读,将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共同发展的需求。

南方+记者 姚昱旸 李秀婷 实习生 王妍程

通讯员 曾献尼 龚慧枫 余明 陈芃辰

编辑 钟烜新 李卓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