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华社消息,6月2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举行会谈。
秘鲁是南美华人移民最早的国家,首都利马的唐人街是拉美地区现存最古老唐人街。“秘鲁人用广东话‘食饭’指代中餐馆,用西班牙语‘老乡’称呼中国朋友。”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总协调冯锡荣说,秘鲁与广东虽相隔万里,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现实联系。
暨南大学教授高伟浓介绍,自1849年10月首批75名广东华工抵达秘鲁至今,在秘鲁的华裔超过300万人,约占秘鲁总人口的10%;其中,粤籍侨胞占多数,而广府人后裔又占了大头,其次是客家人后裔。
△6月26日上午,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到访位于深圳的华为总部。
△6月26日下午,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到访比亚迪。
从最早期的契约华工开始,秘鲁华侨华人经过多年奋斗,如今已融入当地社会,在政界、商业、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均取得不俗成绩,在秘鲁社会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推动秘鲁各界对华人的认可及对发展与中国关系的热情。
秘鲁简介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西濒太平洋,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纵贯全国。秘鲁有超过3000万人口。由于年降雨量不足20毫米,首都利马被称为“无雨之城”。
△秘鲁山中的羊驼。
△制作羊驼玩偶的秘鲁手工艺人。
在古印第安语中,秘鲁意为“玉米之仓”,因此地盛产玉米而得名。秘鲁还是羊驼种群最多的国家。另外,秘鲁是名副其实的“家里有矿”,矿产总量居世界第七,银储量居世界第一。
1971年11月2日,中国和秘鲁建立外交关系;秘鲁成为继古巴、智利后,第三个同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今年5月29日,秘鲁国会通过决议,宣布将每年的2月1日定为秘中友谊日。
秘鲁许多华人或混血后裔保留中国姓氏
祖籍台山的冯锡荣在秘鲁生活了30余年。在打拼事业之余,他热心侨界事务,曾担任过秘鲁古冈州(五邑)会馆主席、秘鲁台山会馆主席等职。
“175年来,秘鲁华侨华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和互助的力量,艰苦创业、繁衍生息,由早期的契约华工开始,逐渐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进而在秘鲁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谈及华侨华人在秘鲁历经的风雨沧桑,冯锡荣的话语中饱含深情。
△龙年春节期间,秘鲁利马街头的舞龙醒狮表演。
据史料记载,1849年,秘鲁通过了引进华工的移民法。当年10月15日,首批“契约华工”75人从澳门启航,乘坐丹麦商船,经过120天的航行抵达秘鲁卡亚俄港,开启华人在南美洲“山鹰之国”艰苦创业的历程。此后的25年间,大约有12万名华人漂洋过海到秘鲁,从事采集鸟粪、种植蔗糖、挖矿、修筑铁路、垦荒等工作。
“从19世纪中叶起,大批中国移民抵达拉丁美洲,秘鲁是最早接收华人移民的南美洲国家。”从事拉美华侨华人史研究多年的高伟浓说,秘鲁华侨华人历史,是海外侨胞历史的真实写照与重要代表,而广东、福建是绝大多数秘鲁华侨华人的祖籍地。
高伟浓介绍,在秘鲁华侨华人中,广东人长期占大头,其中以中山籍侨胞居多,其次为番禺、鹤山、台山、恩平、开平、新会、花都、南海、三水、顺德等地的移民。
“在华工移民抵达秘鲁早期,当地即出现了广府会馆和客家会馆,客家人在人数上不及广府人多;中国改革开放后移居秘鲁的新移民,则是福建人居多。”高伟浓说。
△位于秘鲁首都利马市的“中国公园”。
曾赴秘鲁开展侨情调研的高伟浓还注意到,秘鲁许多华人或混血后裔至今保留着中国姓氏,中华文化也早已深深植根于秘鲁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秘鲁中餐馆在当地被称为“CHIFA”,已成为一种富有深厚民众基础的文化。
“‘CHIFA’由广东话‘食饭’的谐音而来,‘CHIFA’在秘鲁并不仅分布在唐人街,街头巷尾都有,炒饭、炒牛柳、炸鸡是最常见的。”冯锡荣表示,仅利马就集中了数千家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其中部分高档的中餐馆,会从顺德、香港等地招聘大厨,“除了经典粤菜外,也有不少根据本地口味改造过的本土粤菜”。
粤籍侨胞多方位推动中秘友好事业
2009年,中秘签署自贸协定,这是中国同拉美国家签订的首个一揽子自贸协定。此后,两国合作进入发展“快车道”。
如今,中国是秘鲁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秘鲁是中国在拉美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还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
△秘鲁钱凯港项目是中秘友好合作的里程碑。
“在秘鲁各经济领域,活跃着一批中国企业,其中就有华为等广东的科技公司。”冯锡荣表示,在秘鲁的贸易、酒店、旅行社、餐厅等行业,有不少粤籍华商,他们在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冯锡荣注意到,就在本月17日至19日,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升级第七轮谈判在北京举行,涉及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投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议题。“中秘经济高度互补,中秘自贸协定升级,相信将为我们秘鲁华商带来更多新商机。”他说。
1971年中秘建交以来,秘鲁华侨华人从多方面参与到中秘关系发展中来,呈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势头。这其中,常常可见粤籍侨胞的亮丽身影。
△本月17至19日,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升级第七轮谈判在北京举行。
一方面,当地广东人后裔步入秘鲁主流社会,为推动中秘关系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曾担任秘鲁北方自由省省长的阿雷尚德罗·陈(陈汉威),其祖父正是广东人。陈汉威能讲一口粤语,曾经率友好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在地方层面促进秘中友好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广东人后裔推动中秘经贸合作的发展,有些还成为中秘人文交流的使者。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属祖籍中山市大涌镇的已故知名侨领何莲香。
何莲香1926年生于利马。1954年,她接管秘鲁华文报纸《公言报》并担任主编25年。受秘鲁政府委派,她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为推动秘中两国1971年建交作出重要贡献,并在建交后作为秘中文化协会会员从事两国间文化交流。
△2017年,何莲香荣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2001年,当时已年过古稀的何莲香创办了秘鲁中国商会并担任总经理,组织当地企业家赴华参加广交会,直至2023年方才卸任。2019年,她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今年3月14日,何莲香逝世,享年98岁。中国驻秘鲁大使宋扬在悼念信中说:“我们深切缅怀何莲香妈妈,将以她为榜样,为不断深化中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而不懈努力。”
南方+记者 龚春辉 张冠军 蔡敏玲
图片来自新华社、中国之声、央视新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