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深中通道官宣,将于本月30日通车试运行。从2小时变半小时,深中同城触手可及。这项“超级工程”拓展的不仅是时空距离,也带来了珠江两岸协同发展的新机遇。
为迎接深中通道带来的产业“超级流量”,中山早有布局:去年6月,大湾区首个跨越珠江口的经济合作区——深中经济合作区亮相。中山规划建设的深中经济合作区总面积超66平方公里,位于深中通道核心辐射范围内,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产业合作新模式,与深圳形成1小时产业协作圈。
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陈宪认为,大湾区城市间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将不再以集聚、吸纳和转移为主,而是提升到以辐射、溢出和分工为主的格局,形成共同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
“深圳+中山”模式,体现出“强链、稳链、固链、补链”的产业链共建思路,加强了深中两地在产业链上的融合程度。未来,深中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迎来更强劲的市场驱动力。
深中通道。
“深圳总部+中山制造”
产业协同唱响“双城记”
站在中山翠亨新区中山生命科学园向东望去,远处深中通道中山大桥的桥塔清晰可见。这里离深中通道西登陆点不足4公里,是中山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创新资源的新平台,也是深中产业联动的“桥头堡”。
深圳市金准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山生命科学园首批进驻企业,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公司深圳总部将与中山基地的通勤时间将从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成为现实。
位于翠亨新区的中山生命科学园。
“经过近10年发展,公司的发展空间早已遇到瓶颈,空间和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中山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成本优势为金准生物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拓展空间。”深圳市金准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与中山生命科学园相隔不远,西湾重大仪器科学园也备受深圳企业青睐。目前园区超过1/3的项目来自深圳。气密性检测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希立仪器设备(广东)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了从深圳到中山的产业链延伸,研发团队和销售团队已从深圳进驻西湾重大仪器科学园。
以桥为“媒”,深圳与中山实现产业双向奔赴:一个拥有总部经济的号召力,一个拥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产业空间,构成了“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格局的基础优势。
2023年底,《深圳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布局规划》提出规划布局40个总部经济集聚区,涵盖高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等十大行业类别,遍及深圳各区(新区、合作区)。总部项目扎堆,但土地资源有限的深圳,对空间资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求之若渴。
相关数据显示,中山的写字楼租金、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价格只有深圳的1/8。“近水楼台先得月”,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更便捷地接受深圳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
“深中通道开通之后,能够有效降低科技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能够借助通车的便利提升企业的应用场景,我们考虑在中山设立新的生产基地,将我们的载人飞碟产品落地中山,扩大我们的产能,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更好地推进我们公司的低空经济战略。”深圳智航无人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良说。
“深圳链主+中山配套”
瞄准产业新赛道
不久前,备受瞩目的2024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近日在深圳举行。在低空经济热潮下,无人机产业被推上新风口,深中联手入局。
今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启动,首架货运无人机从深圳蛇口赤湾港起飞抵达中山小榄,全程仅用时45分钟。同月,中山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揭牌成立。随后,深中两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签约成立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两地将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拓展低空经济应用领域,在低空经济标准建设、低空经济产教融合、低空新基建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今年,广东明确提出打造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深圳作为3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之一,起到强化引领支撑作用,中山则具备低空经济的制造业配套优势——中山拥有飞派国际(无人系统)智能制造产业园、福昆大湾区(中山)低空经济产业园、中山阜沙低空经济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载体和中山三角机场等航空应用场地,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条件。
中山低空经济的破局起势,是“深圳链主+中山配套”合作模式不断深化的一个缩影。中山通过积极融入深圳的创新产业链,为深圳提供深度配套服务,在深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与深圳的互补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山目前已经积累了33个工业大类,3个千亿元级、12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产业配套基础扎实。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老工业城市,中山启动了全市范围的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并规划了40万亩的十大主题产业园。根据公开数据,中山已整备连片用地近3万亩,形成9块千亩级连片产业用地。这些都为与深圳产业的强链、补链提供了合作基础。
地处深中通道进入珠江口西岸登陆点,翠亨新区是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的前沿阵地。对标深圳“20+8”产业体系,翠亨新区提出发展“4+X”产业集群(健康医药、新能源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若干未来产业),推动深中产业链协同。
作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火炬高新区规划总面积102平方公里的深中合作创新区,扎实谋划“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湾区智谷”“三谷”产业空间,吸引深圳产业资源要素流入,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火炬高新区。
其中,“湾区光谷”计划3年内整备用地不少于5000亩,打造光电信息产业链协作和链主企业配套基地,提供70万平方米可拎包入住的厂房,以及超30万平方米的高端孵化载体,招引深圳优质光电产业项目。
当前,比亚迪、彩迅电子等一批深圳链主企业先后落户中山增资扩产,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500亿元;其中,2024年至今计划新动工深圳重点工业项目13个、计划投资总额54.8亿元。
“深圳研发+中山转化”
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伶仃洋畔,中国广核集团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基地已完成首栋实验厂房封顶。该项目聚焦先进核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围绕“华龙一号”、先进四代核能技术等新型核电堆型研发和原创技术攻关,助力中山进入大湾区乃至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朋友圈”。
来自深圳的创新“龙头”选择中山,并非偶然,而是两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先看改革创新之城深圳,四十年多年的发展中,深圳GDP增长了1万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其科技创新、民营经济以及城市经济活跃度在大湾区一路领先。
再看老牌工业城市中山,产业结构升级时不我待,传统制造业改革步入深水区,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光学等新兴产业集群有待培育壮大。
深中通道的开通会进一步加速两地创新要素的流动。在这一背景下,深中产业合作的第三个层次——“深圳研发+中山转化”也水到渠成。
去年年底,中山举办“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活动,推动中山智能家电、半导体照明、智能锁具等优势产业与深圳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资源融合对接,22个深中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会议还发布了中山市企业百条技术需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千件专利成果,为深中两地搭建起产业联动互补的桥梁。
此外,中山通过“揭榜挂帅”“市镇联动”等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模式,支持洋紫荆、金鼎光学等公司与深圳机构开展研发攻关合作。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与深圳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研发。2023年,中山科技局促成31项深中技术交易,合同金额5372万元,同比增长144%。
今年3月21日,由中山市科学技术局主办的“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活动正式启动,加速推动深中创新一体化,进一步促进深圳与中山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中山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城市,我们大力引进深圳‘数字+’‘设计+’资源,加快赋能中山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山市工信局局长林伟强介绍,中山积极对接深圳华为、腾讯等多家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平台,有20家深圳企业入选中山数字化智能化供给生态资源池,推动了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格创东智科技等与中山企业组建数字产业生态,引进中软国际落户东区、深圳华工能源落户小榄。
深中合作创新区。
以深中经济合作区为载体,中山正结合深圳“20+8”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中山“十大舰队”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产业链协同互补、优势产业规模扩张、新兴产业增长点培育的思路,共同培育电子信息、健康医药、新能源等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下一步,中山将积极推动深中经济合作区落地,将深圳技术、资本、品牌、管理等优势与中山资源、空间、市场、要素成本等优势充分对接,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南方+记者 杨慧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