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如何留住城市的“根”?|《南沙方案》两周年

南方+ 记者

奶黄色的外墙、湖蓝色的翻斗窗、白色的水泥花格、朱砂色的红砖和门廊……

今年4月,南沙区黄阁镇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旧址(以下简称“小虎礼堂”)完成修缮,保留 20世纪建筑独有厚重感的同时也焕发出现代的美感。这座有着54年历史、承载着小虎村及黄阁镇人民旧时记忆的建筑,迎来了它的“新生”。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强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抓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广州千百年来与海外交往的唯一通道,南沙的历史文化是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南沙区共有5条传统村落、11处历史建筑和54处传统风貌建筑。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以下简称“南沙区分局”)推动下,区内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均已完成挂牌工作。南沙在打造未来之城的同时,通过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快推进保护发展规划、将保护责任落实到个人,全力留住城市的这些“根”与“乡愁”。

 让历史文化留下来 

提起南沙的地标,你会想到什么?南沙牌坊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答案。

南沙牌坊,位于南沙区蕉门大桥的南侧进港大道西路上,始建于1995年,曾是旧时进入南沙的必经之处。在参与南沙发展之初,霍英东先生专诚邀请北京的古建筑专家,在南沙设计兴建一座地标式牌楼,祝愿南沙物阜民丰、福泰安康,这便是现在的南沙牌坊。其中的每一片琉璃瓦,每一块大理石都是不远万里从北京运来。

南沙牌坊。

南沙牌坊。

可以说,南沙牌坊是南沙“活的记忆”,见证了南沙的腾飞,是最具南沙记忆的代表性地标建筑。2018年,南沙牌坊凭借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意义及艺术价值,被纳入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目录中。

经过20多年岁月的洗礼,南沙牌坊逐渐出现局部老化剥落的情况。2021年10月,南沙牌坊正式开始修缮,在2022年新春来临之际,焕然一新的南沙牌坊顺利与南沙市民见面。

经比对,南沙现有的11处历史建筑均基本保持认定公布时的情况,不存在大拆大建、擅自拆除迁移、保护标志牌涂污、违章搭建或破坏历史环境要素等情形。

不仅仅是历史建筑,南沙也在加快传统风貌建筑与传统村落的保护。

作为千年商都入海口的南沙,天后宫与马祖是海丝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图腾。1995年,从广东城乡改造拆下来的物料里,拣了360万块旧砖运到南沙,重建天后宫是南沙建设史上不可绕过的一幕。天后宫位于大角山东南麓,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如今几乎成为大湾区的文化名片。为推动天后宫的保护,南沙已在2016年将其认定为传统风貌建筑。

南沙天后宫。

南沙天后宫。

目前,南沙区已于2022年、2023年分批次增补传统风貌建筑,迄今共计认定54处传统风貌建筑,并编制完成《南沙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初步成果,正推进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工作。接下来,将在建筑风貌特色的部位、材料、构造、装饰等方面加强对这54处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

此外,据南沙区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目前南沙5条省、市级传统村落中,大井村、湴湄村保护发展规划已获批实施;塘坑村保护发展规划已完善编制成果,计划于近期报送市名城委审议;莲溪村和东里村的保护发展规划计划于近期报送区名城委审议。

东里大街商铺旧址。

东里大街商铺旧址。

传承中活化利用 

沉寂几十年,黄阁小虎礼堂的再次响起欢笑声——

自6月9日起,小虎礼堂端午粤剧盛宴连开两日。来自中山市八和粤剧团的粤剧演员为大家带来了《宝莲灯》和《大唐杨贵妃》两场耳熟能详的经典粤剧。这是自4月底小虎礼堂揭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以来,组织举办的第二场“周末音乐会”。

在南沙区分局推动下,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旧址修缮利用项目被纳入广州“老城新生”伙伴计划的实施项目。2022年,“老城新生”伙伴计划由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发起,通过搭建政府、企业、市民和技术力量的开放合作平台,鼓励各方主体参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有目标、有重点地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高质量实施。

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旧址。

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旧址。

事实上,在这一计划推出之前,南沙就已加快推动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小虎礼堂五公里之外,同在黄阁镇的叙伦堂已在此前完成修缮利用。大塘村叙伦堂建于1972年,占地面积约826平方米,青砖墙,立面贴砖;2018年6月,叙伦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修缮施工,如今,叙伦堂前部作为村委会办公场所,后部仍保留为村公共活动场所,供舞狮、麒麟练习、表演以及村民大会使用,仍旧是大塘村村民记忆中的热闹模样。

在保护、修缮的同时,南沙正充分利用这些承载着南沙人民重要记忆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南沙区陆续完成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旧址、岭东村冯公四房祠、东里大街商铺旧址、南沙牌坊、叙伦堂共5处历史建筑的修缮施工,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旧址、岭东村冯公四房祠、叙伦堂均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对公众开放,不定期举行音乐会、敬老节等活动丰富村民娱乐文化生活,提升闲暇生活的幸福感。

此外,南沙天后宫、冯公长房祠、冯公瑞亭祠、大稳旧村部共4处传统风貌建筑现已活化利用为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对公众开放,其中南沙天后宫于2024年4月30日至5月5日举办第十六届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天后墟、妈祖海巡、武术表演、妈祖主题灯光秀、“天籁神韵”光影秀、宋韵水上婚礼等活动;冯公长房祠活化利用为村公共活动空间,冯公瑞亭祠活化利用为村老年人活动站点及长者饭堂,大稳旧村部活化利用为大稳村史展览馆,展示大稳村的发展与变革。

冯公长房祠。

冯公长房祠。

南沙区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起,南沙区逐年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自评工作,通过持续优化保护名录、建立动态评估长效机制、改善保护对象周边环境等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决策实施和管理提供有效支撑,以“绣花”功夫推动南沙焕发新活力。

【文字】 南方+记者 任燚 通讯员 南规自宣

【图片】 受访者供图

【参考资料】

《为你讲述南沙曾经的“大门”——南沙牌坊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印象南沙

编辑 叶颖诗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