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以涉海研究成果激活“百千万”蓝色引擎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建设海水珍珠科技小院,创制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国家级新品种,年繁殖优质苗种10亿粒,培养600余位南珠植核技术人员;主持建设省级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培育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国家级新品种,累计推广养殖面积2.2万公顷,实现产值约116亿元……

扎根一线,发挥学校涉海学科优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广东海洋大学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际行动。去年,该校与湛江雷州市、徐闻县结对共建并签订协议,如今一系列举措和成果已接连落地。

广东海洋大学校园风光

广东海洋大学校园风光

“广阔的大地是最好的授业课堂,也是最广的科技创新舞台。”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说,学校利用涉海学科资源和科研实力,重点发力种业振兴、海洋牧场、特色农业、人才培养、美丽圩镇和文旅开发等方面,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服务“百千万工程”。

发挥特色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南方+:推动“双百行动”落地见效,助力“百千万工程”,广东海洋大学的思路是怎样的?

杨洲:我们坚持“县域所需、海大所能”。作为海洋、水产、滨海农业特色鲜明的高校,我们有着明显的学科专业优势,在特色水产育繁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本地特色作物、果蔬和畜禽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前期的调研座谈,学校针对地市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各类项目,通过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我们坚持“六有”,即有组织、有主题、有团队、有项目、有成果、有贡献。

有组织,即通过学校党委统筹谋划,构建覆盖全市县区的服务体系。有主题方面,学校精准服务“水产”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建设规划、公共服务、社会实践等4个专项工作组。

有团队、有项目,则围绕具体执行层面。我们组建了27个专家服务团队、24个省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以34个揭榜挂帅项目为抓手牵引技术落地。

有成果,指的是坚持技术创新,围绕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发新品种、新产品。为了保证对县域“有贡献”,我们坚持分类施策,从科技赋能、生态支撑、综合服务等方面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团队为雷琼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健康养殖提供指导

南方+有这样的思路,学校还有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洲:举措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在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学校精准服务对虾、生蚝、珍珠贝、深远海养殖鱼类等水产产业,服务徐闻菠萝、覃斗芒果、雷州黑山羊、雷琼黄牛等优质“土特产”,助推特色农业产业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目前,学校已支撑当地企业建设雷州黑山羊、雷琼黄牛国家级保种场。珍珠研究团队与“双百行动”雷州实践基地-广东尊鼎珍珠有限公司合作的“广东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获评“2024年全国优秀科技小院工作案例”。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依托“双百行动”徐闻实践基地-国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示范推广,取得不错的成绩。

“双百行动”服务队在海区检查珍珠贝稚贝生长情况

在智力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方面,依托专业学院学科与师资优势,围绕水产、水稻、畜禽、果菜等产业领域,开展农业经理人、农技人员、高素质农民培育和乡镇干部、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累计超过1000人次。

在文旅开发赋能乡村建设规划方面,学校在雷州龙门镇、覃斗镇,徐闻曲界镇、南山镇等地,开展了菠萝、芒果等“土特产”文创产品开发、“雷州文化”墙绘和古民居建筑保护、火山特色景观和乡村田园风光景观设计等工作。

在大学生“走千村、访万户”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学校组织大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援教支教和科技创新实践等工作,同步组建了“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师生开展主题墙绘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把握机遇

在祖国大地上积极破题

南方+推进“百千万工程”,对于学校自身建设有何助益?

杨洲:在学校“双百行动”的工作目标中就明确提到,“到2026年底,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学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结对县县域发展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更加有力。”

这也是学校的一次崭新机遇。在海洋强国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学校将继续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引导师生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南方+如何才能以此为契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杨洲: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使命,通过积极发挥学科建设、人才优势,以科技创新深度链接产业创新,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新机制。

“科技赋能”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尤其是聚焦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着力解决涉海涉农“卡脖子”技术问题。今年,我们重点打造广东湛江东海岛海洋牧场种业创新基地,推进水产、耐盐碱作物等种质资源库建设,突破硇洲大黄鱼、金鲳鱼、章红鱼等海水优势鱼类种质创制与规模化繁育技术,推进南美白对虾、生蚝等重点产业新品种开发与优质种苗供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另一个关键词是“人才支撑”。学校注重引导师生关心产业、认识产业、服务产业。为此,我们启动实施“产业科技创新型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了系列产业调研活动。依托海水珍珠、鲍鱼、石斑鱼、对虾、火龙果等5个科技小院,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聚焦科技兴农、机械强农、增收富农,每年组织超过200支师生队伍奔赴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既让学生丰富了理论知识,又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

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在广东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开展插核育珠工作

向海深耕

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南方+下一步,广东海洋大学将如何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

杨洲:我们把服务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助力“百千万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了学校“1918”工作安排,即锚定1个高质量发展总目标,聚焦9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18项具体行动。

为更有效地对接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所需,我们实施学科布局优化调整,向海打造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聚焦生物种业、现代海洋牧场、红树林保护“三大创新链”,积极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集中大攻关,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

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地企”海洋创新联合体。依托南美白对虾省级种业产业园、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等平台和13个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走进田间地头。并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接下来,学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高质量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高效能社会服务为担当,不断提升赋能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为“百千万工程”聚智赋能,贡献海大力量。

【案例】

培育优良虾种,以科技“增鲜”对虾

从徐闻沿岸向外远眺,海岸线上,虾塘紧密铺排。全国每5只对虾,就有3只来自湛江,徐闻县更是有着“十里银滩,十里虾塘”之称。

然而,目前对虾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仍存在种源受控、良种覆盖率低、对虾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等瓶颈。这一问题在徐闻同样存在。

最早,徐闻县部分虾农养殖的是杂苗,成活率低。后来,则依赖养殖进口的南美白对虾。此前,广东海洋大学研发出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兴海1号”。

如何以良种力量及养殖技术助力徐闻产业发展?依托“双百行动”徐闻实践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将自主研发的虾苗以较低价格提供给当地虾农,解决当地低价良种匮乏问题。

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培育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助力产业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培育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助力产业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徐闻对虾科技小院的师生还将养殖“兴海1号”的技术要领制成手册,分发给育虾技术人员和当地虾农,并开展育虾科普和技术培训,通过实际案例讲解水温控制、饲料投喂等对虾养殖技术。

病害防控情况对对虾成活率影响较大。为此,学校师生不仅前往徐闻养殖场进行水质、病菌监测,还引导虾农网购培养基、培养皿,指导他们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病菌检测。

文思郎是徐闻县的一名虾农。“以前一个月就要花费几千元测量病菌,现在自己动,一个月只要300元。”他说。

科技小院搭桥,助农养殖海水珍珠

在雷州,广东海洋大学与海水珍珠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作为我国现代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团队针对海水珍珠产业的种质混杂、母贝规格小、育珠贝死亡率高等问题,培育出马氏珠母贝新品种“海选1号”,研发新型育珠技术与养殖模式。连续15年来,学校都向当地贝农无偿赠送优质苗种。

学校还与“双百行动”雷州实践基地-广东尊鼎珍珠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广东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把研究生派驻到养殖一线,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创制,研发新型育珠技术与养殖模式,监测核心养殖区环境水质等研究工作。

“从母贝的繁殖、培育,到插核育珠、取珠,再到珍珠的加工,学生要全流程进行观摩和实践操作。”科技小院负责老师王庆恒介绍,“我们还开展插核原理科普和技术培训,并将技术要领、注意事项制成手册,分给企业、珠农学习。”

得益于科技小院的技术加持,雷州优质海水珍珠每斤可以卖到1.5万元左右,比市场上普通珍珠的售价高出大约1000元。

“我们的优化研究能切实帮到大家,学到的理论知识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在研究生林雨静看来,这也是海洋大学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采写】南方+记者 钱明雅 通讯员 林宇 陈淦添 梁缘

【设计】吴颖岚 谭唯


【开栏的话】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3年8月,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双百行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双百行动 高校担当”栏目,聚焦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智力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作为。敬请垂注。

编辑 余佩 陈梅玉
校对 郭晓波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