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层干部困于借调,如何从源头为他们解困?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维辰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媒体日前采访发现,年初至今,多地各级政府出台关于规范借调人员的通知后,许多来自乡镇派出单位的被借调人员纷纷回到原单位。与此同时,“跟班学习”等一定程度上成为借调的替代方式。

借调原是为补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不足的权宜之策,应秉持“有事才借,无事即返”原则,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借用单位将“短期借调”异化为“长期占有”,部分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的怪象,不仅让被借调人员“两头悬空”、派出单位运转压力增大,借用单位中“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也容易滋生懒政怠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出手规范,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也提出,“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严控从县以下单位借调工作人员”。

其实,过度借调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只不过,根治这一顽瘴痼疾需要追问:过度借调的需求还在吗?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本就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但由于上下级关系不对等,只要上级开口要人,下级一般会遵从,部分有较强话语权的单位还能轻易实现跨领域、跨部门借调,并且“上级机关不主动还人,下级机关难开口要人”。

上级单位过度借调可以分两种情况看待,有的却有无奈之处,“编制少,活又多,不借调怎么办?”——对此需要重新思考借用单位机构设置、编制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用人需求如何满足,常态化依赖借调解决常规工作任务并非正道,还可能造成层层向下挤压;

有的则是懒怠之风在作祟,“能力强的,谁都想借过来用”,反正被借调人员在原单位吃饭、在自己这干活,甚至还能帮一些人承担部分工作,“不借白不借”——表面上是过度借调,实际上是权力任性,需要“制度的笼子”对借用单位进行刚性约束。

也有派出单位主动“送人”,让被借调人员“搞关系”“拉项目”,和上级单位建立联系,方便以后办事,其背后的权力滥用、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呼之欲出。

个别被借调人员尤其是“关系户”,也希望通过过度借调达到躲避监督、曲线升迁、变相“吃空饷”等目的,借调动机不纯,工作缺乏积极性。

避免借调变味,也要加强对派出单位的统筹管理,“非必要,不借调”,必要时将真正想学习、想干事的干部借出去,在帮助借用单位的同时给干部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

找到产生过度借调怪象的根源,才能避免其改头换面继续存在,解决被借调干部“爹不疼,娘不爱”的尴尬处境,同时减轻基层运转压力。

编辑 佘余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