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聚集发展,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南海区对“房券”政策进行了调整,把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收集体土地,可发放房券作为留用地指标置换物业安置的方式之一,进一步提升政策灵活性和覆盖面。
留用地补偿可通过房券置换物业
为了推动城乡融合聚集发展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022年南海区创新推出“房券”政策,在开展低效建设用地腾退工作中,按照“收益不降低”的思路,向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发放可用于兑换产业保障房和领取过渡期租金收益的房券,作为建设用地发展权转移的补偿;同时为鼓励经营主体参与,实施主体也可获得一定面积的房券用于兑换产业保障房。
房券通过原物业与产业保障房之间的空间置换,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发展空间保障,稳定收益;同时可兑付从物业拆除到兑现产业保障房期间的过渡期租金收益,实现有效补偿,切实保障产业用地腾退过程中农民发展收益,提高权属人和经营主体全力参与改造和腾退的积极性,增强产业用地集聚提升和腾退的内生动力。
丹灶在全省率先尝试水田垦造与“房券”制度挂钩。戴嘉信 摄
为了进一步提升政策的灵活性和覆盖范围,此次的政策调整将房券适用范围扩大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收集体土地,允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收集体土地且需落实留用地安置的,可以发放房券作为留用地指标置换物业安置的方式之一,从而扩充产业保障房的内涵,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收补偿。
在实践过程中,调整后的房券政策,允许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收集体土地时,根据留用地安置情况,在签订征收补偿协议后,发放房券作为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凭证,在未来特定时间内可兑现产业保障房。
值得注意的是,房券允许在南海区内进行交易流转,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收集体土地发放的房券不适用过渡期租金收益,不适用自愿放弃兑现产业保障房等相关情况。
新政策通过发挥房券作为物业兑换凭证的特性,从而深化土地发展权转移和补偿机制,有望破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地留用地落实的问题。
根据改革留用地安置实施方式的政策要求,对2018年9月30日以后完成征地协商的不再实施实地留地,应承诺的留用地指标转为折算货币补偿或置换物业安置。
房券具备可持续收益、保护村集体发展权的特点,因此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收上,作为留用地转为折算货币或置换物业的补充方式,可以使征地工作更为畅顺。
房券政策带动土地租金增长7倍
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的重要“工具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房券政策在南海推动低效建设用地腾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丹灶镇“良银心”千亩水田垦造项目、里水镇逢涌村低效建设用地腾退复垦复绿项目等,通过灵活运用房券政策顺利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在“良银心”万亩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中,丹灶镇在全省首次尝试水田垦造与“房券”制度挂钩,创新提出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建立经济发展红利共享的激励机制:村集体连片出租农用地给政府用于水田垦造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除常规租金外,可获得一定面积的“房券”奖励,即奖励国有用地性质的工业载体给经济社,并在建成后政府再向经济社返租物业,租赁期为一定年限,返租期间政府负责载体的招商和运营,返租期满后将运营成熟的载体交付给经济社,保障村集体长期收益。
在里水,逢涌村低效建设用地腾退复垦复绿项目共四期,项目总面积355亩,其中第三期通过“房券”政策推进实施面积50亩。该地块由逢涌村出资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将由政府统筹使用,政府将一定面积的产业保障房兑付给村集体,拟兑换产保房位于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宏岗片区)内。通过拆旧建新,逢涌村原地块租金从不足50万元,提升至每年360多万元,收入翻7倍。
南方+记者 孙景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