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电子五所谢克强:传统产业以科技绿色重塑竞争力|百企探新质·大咖谈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数字化技术改造实现对传统生产力要素的升级和拓展。一代技改,一代生产力,技改的跃迁就是生产力的跃迁。可以说,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改造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软件与系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谢克强说。

传统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主战场

南方+: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何还要重视传统产业改造?

谢克强:传统产业一般指纺织服装、食品、钢铁、建材、机械、化工、汽车等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吸纳就业、有效投资等方面发挥着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这些产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这些产业通过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可以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要正视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为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基本的原材料;另一方面,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等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只有依靠高科技、高效能、绿色化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才能重塑竞争新优势。

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应该注重新旧动能的转换和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培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其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环境。

数字化代表当下最先进生产力

南方+:为何说,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改造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

谢克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一是数字化技术改造培育数智化劳动者。一批操作技能高超、具有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数智技术的“数字工匠”脱颖而出,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数字化技术改造培育新劳动资料。数字化技术改造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孕育出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自动装配线、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如广州明珞基于产线与产品数字化改造,可以帮助客户提升产能5%~10%以上,设备效率提升10%以上,运维成本降低10%~15%,产品质量提升10%。

三是数字化技术改造创造新劳动对象。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企业经过数字化技术改造,数据与其它生产要素(如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和算力)一起参与到制造生产过程中,经过数智化劳动者采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使得制造更加高效、灵活、智能,更便捷和更高效地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如,众陶联构建面向陶瓷行业的交易证据链数据产品,打通企业内部产、供、销数据,实现“以数治税”的数据价值化转变,2023年平台颁发8000张证书,产品收入3000万元,客户规范化运营,获取政策条件,综合税负降低34%。

以数字化技术改造塑造新质生产力

南方+:发挥数字化作用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

谢克强:有几个方面,一是改造层次偏低,数字化工具应用有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企业技术改造主要停留在机器换人的初级阶段,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而轻视软件数字化技术,先进工业软件、智能装备应用不足,生产方式网络化、大数据应用等高端生产模式改造不足。

二是企业资源管理的全局优化需求与数据碎片化供给的矛盾。企业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初期阶段,各个职能部门各自搞了许多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系统间的连接与集成不佳,最终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贯通少;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各自为阵,企业之间的数据不流通,无法实现“数据-决策”的价值转化。

三是数字化人才短缺,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数字化技术改造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相反对人的要求更高了,亟须培养大量既懂制造工艺,又懂产业发展,还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很多深耕多年的中小企业缺少将其优质经验提炼为行业标准的数字化人才。

南方+:该如何以数字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谢克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因此数字化技术改造需要站在新质生产力的高度,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锚点来思考和推进。

一是通过数字工具推动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效率。加强以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与制造业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对传统的生产车间和产线进行升级和改造,形成以工业软件与智能装备为基础的数字工具集,推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通过数字化集成推动数据要素贯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对制造业而言,及时通过数字化集成,打通数据链,精准地捕获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重新整合优化技术设备、原材料、半成品等资源,减少资源错配,有效提升生产要素利用与配置效率,同时有效实现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协同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通过数字平台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对不少传统产业来说,需求乏力、品牌效益不明显、竞争过度等问题日益突出。数字化技术改造应当建设面向细分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平台,推动产业链全部生产要素、关键业务对象在平台上有机协同匹配,形成精细协作机制和高效组织体系,实现从供给推动向需求拉动转变,避免库存积压的无效生产与资源浪费,重塑微观经济体活力,激发传统产业的新动能。

四是通过数实结合培养“数字工匠”,增强人才供给。如围绕新质生产力衍生的新职业、新技能、新工艺,制定评价标准,开展人才评价。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百企探新质

【采写】郜小平

【海报】吴颖岚 谭唯

【统筹】赵兵辉 马华

【策划】陈韩晖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