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日连续五年主题不变,有何深意?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默达

今年的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这是国务院确立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旨在审视保护和利用、发展和节约之间的关系,提高土地质量和效益。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保护土地,最关键的任务是保护耕地,这也是因为我国土地资源呈现“一多三少”的特点,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尽管耕地面积位列世界第二位,人均却排在世界第六十七位。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我国不断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今年6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专设耕地保护章节,首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其中,更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有力保障。

肆意破坏土地、挑战耕地红线,是自私短视之举。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个别地区还停留在“数字造田”的层面,瞒报怠政、私改方案;有的则是朝令夕改、来回反复,斥巨资改造的高标准农田,几年后就换成了光伏电站、高楼项目;更有部分地区耕地污染问题严重,治理困难、贻害无穷。私下里蚕食、明面上侵占,可见在利益的驱使下丢弃了对土地、对饭碗的敬畏之心。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和土地有关,区域的发展更离不开土地。换个角度来看,耕地保护的意识淡薄,本质上是粗放的发展理念作祟;有人趁机将手伸向基本农田、优质良田,既有监管缺失、违规审批的责任,也要看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低效问题。“节约集约用地”与“严守耕地红线”共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这个大主题,精准配置资源、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方能在保障耕地面积的前提下,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产业发展开拓用地空间。

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承载着全国8.9%的人口和10.9%的经济总量,既要端牢“饭碗”,也要富裕“口袋”,用地“瓶颈”凸显。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已成为土地利用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节地提质”专项行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消化存量、有效遏制增量,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在城市,城中村改造和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是重点,治理“小散乱污”的低效产业空间和粗放式的土地开展模式,让“潜力股”企业扬帆起航,推动产业集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乡村,要破解“百千万工程”中“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聚”等关键性难题,化零为整,盘活闲置地、用好抛荒地,努力构建“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打造支柱产业的同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守护好这一方良田沃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回顾过往,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全国土地日的主题已沿用五年不变,充分体现出保护耕地、集约用地的情况之复杂、任务之艰巨。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持续发力,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编辑 佘余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