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数字化可从有价值的地方做起|百企探新质·大咖谈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02:36

(吴晓波:数字化可从有价值的地方做起,时长共2分36秒)

吴晓波:数字化可从有价值的地方做起

“企业普遍面临两大难点,一是信息化过程中,数据能否变成大数据;二是生产线上,有没有可能用更高效的工具,提升劳动生产率。”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具革命性、渗透性甚至颠覆性的技术,是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谈技术变革:

数字化让传统产业不传统

南方+: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制造业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

吴晓波:从2013年提出“工业互联网”以来,信息化对传统制造业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软件层面,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分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硬件层面,传感器、机器人等对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企业要把数据和生产线、机器再连接,通过数字孪生、深度计算等技术,提升信息预测能力。如果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数字化是第三波浪潮,智能化则是第四波浪潮。

南方+:在走读的众多标杆工厂中,其中不乏传统工厂。如何让传统企业“不传统”?

吴晓波:其实企业和技术一直在进步,比如伊利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时,就是一家普通的牛奶厂,还是手工挤奶,后来用机器挤奶取代了手工挤奶,再后来通过数字孪生、深度计算等技术,实现数字化变革,相对于之前又变得不传统。

企业不断在使用新的工具。去年我们去的一家工厂,已经能够做定制化生产,这也是一家不传统的企业了。企业要问自己,我要去哪里,我的方向是什么,如果对一家牛奶厂来说,还在用手工挤奶,那就需要通过脖环等传感器采集数据,这是数字化的基本手段。

南方+:数字化领域中,大企业普遍反映,没有可以参考的,中小企业也难以参考大企业的做法。

吴晓波:今天所有的数字化都是不同工具迭代的成果。一家领先企业的数字化是不可能直接拷贝的,但是可以考虑从其中有价值的地方做起。比如,看到其中的机器手,和我有没有关系;动物采集数据用的脖环,要600元一个,是否能用上。我经常带中小企业去大企业参观,比如去到家居企业的生产线,其他企业家也会问,这个注塑机是谁家的,你们家的机器人用的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对你们的帮助大不大?

中小企业学习大企业,最大误区就是想成为一家大企业,但实际上,大企业能成为今天,也是使用了成百上千种工具。对中小企业来说,要用上能用得上工具很重要。比如,对一家家电企业来说,如果还是手工装配,那你可以考虑采购自动化设备,可以替代20个工人;比如有些公司有专门的铲车组,但发现同行已经用上AGV,后者可能替代20个工人;一家皮沙发企业,一直是用人工研究怎么裁牛皮,但现在有一台裁皮机,价值10万元,可能替代3个工人,那是不是可以先操作。很难构建一个大而全的方案,可以从挖掘小而美的环节做起。

谈出海:

中型企业像“蚂蚁雄兵”

南方+:我们也看到,国内新质生产力在“出海”中也在不断形成优势。如何看待当下发生的变化?

吴晓波:全球化一直没有停滞,只要各国允许一定规则下的自由贸易,就会一直有全球化。过去40多年,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者。

梳理来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8年,是一种输入型的全球化,引入国外的设备、资本、技术、制度,把短缺经济变成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1998年到2018年,是中国商品的全球化,以“Made in China”著称,凭借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中国生产了价廉物美的商品。

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中国是最大的试验场和中试基地,成熟的生产能力和商业模式在向外输出。不容忽视的是,国内的成本优势不再那么明显,我们在出去过程中,比如在东南亚,企业家出去了,把技术、设备和商业模式、供应链也带出去。

出海过程就像地瓜经济,一是开花结果,海外产业链与中国产业链形成了相互配套;二是落地生根,一个来自中国的生产系统在当地扎根,推动GNP(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

南方+:刚才提到GNP,日本GNP高于GDP,因为还有一个“海外日本”。两者有何差异吗?

吴晓波:我们很难完全复制日本模式,日本除了在海外配置私人资产外,就企业来说,日本出海主要是大公司,比如索尼、松下、三菱等等,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出海,主要是一些中型公司,产业的丰富度也更大。

我今年是第三次参加汉诺威工业展,2015年去的时候,中央展区很少看到中国企业,而当时看到的机器人、传感器、人机协作机床等,我们都倍感新鲜,但今天去看,中国的配套能力崛起,很多零部件企业也在参展,成为重要的配套能力。

谈挑战:

碳排放成进入欧盟市场壁垒

南方+:中国企业家在出海过程中,遭遇到的挑战来自哪些方面?

吴晓波:他们会遇到地缘政治、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等不确定性,很多国家还处于工业的初始化阶段,在接受国外资本投入时,也会有一个自我保护的过程。

还有一些产业配套的不确定性。比如说,中国服装企业去柬埔寨,但当地至今还没有一家纺织学院,人才从哪里来,面料的在地化怎么研究,都困扰出海企业。

过去很少有企业家是带钱、带人一起出海,而现在很大一个特点是抱团出海,甚至聚集在一个工业园区里,集聚相关产业链。我们最近打算去海外举办论坛,也是希望和当地的投资促进部门和华人商会、银行与中小企业对接,这一次出海,更像是“蚂蚁雄兵”出海。

南方+:中国企业出海到不同区域,面对的市场差异有怎样的不同?

吴晓波:在海外,所有的公司都在谈人工智能和绿色低碳。不同的是,欧洲会更偏向于谈碳中和、碳足迹。我们刚去的时候,欧洲就发布了“电池护照”,包含二维码内电池生产后的信息,以及重复使用和用途变更、拆卸、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等信息。

碳排放会成为欧盟市场提高壁垒的一个手段。汉诺威展给我很大的一个刺激。过去我们谈双碳目标,是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谈,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竞争手段。欧盟以此形成贸易壁垒。

美国在打人工智能牌,欧洲会打绿色壁垒牌,这两个都是挺大的挑战。中国产品物美价廉,但如果算上碳成本,算上碳成本可能没有那么有性价比了。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百企探新质

【采写】郜小平 周中雨

【摄影】王俊涛

【剪辑】周鑫宇

【海报】吴颖岚 谭唯

【统筹】赵兵辉 马华

【策划】陈韩晖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