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去世10年后,他把老师的书房“搬”到了广州

人世间
+订阅

陈长青进入中医领域40多年,一直有一个愿望:把中医用方大家,也是他的恩师李可的书房“搬”来广州。

陈长青(左)与恩师李可合影

在今年1月,CCTV-1播出的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中,这样介绍已故的李可老先生——他是用方大家,他在临床一线实践了四十年,自创了二十八种中药方,开创了利用纯中医手段抢救监护心肺重症的先河。

陈长青说,自己是一名理科生,刚开始接触中医,也很迷茫。有幸跟随恩师李可学习,为他在中医这条路上指引了方向。随着陈长青从医经历的增加,他遇到的疑难病症也越来越多。但他总能在老师书房里的书中,受到启发。

陈长青说,恩师李可的书房中,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让他印象深刻。他说,这本书出版时是带有红色塑料封皮的,由于老师经常翻阅,书皮已经脱落。

李可在书中的批注

在书的内页中,大部分疾病治法旁边都写了批注,有的还夹有粘贴的字条,记录了历代医家对这个病的治法及演变。也有恩师收集的民间秘方、验方,还注有针灸穴位、外治方法等。

“这对很多后辈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让我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陈长青说,内页恩师做了详细的批注,记录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过程。每一剂药方,都让后辈知道它的由来,使得他们十分受益。

国医大师邓铁涛为《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出版题词:“振兴中医须要有万千个像李可院长那样能用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证的人才。在这个基础上,中医药与新技术相结合,中医药便腾飞了。”

李可老先生被著名国医大师邓铁涛赞誉为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人才。他生前出版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至今已再版六十多次,让无数中医从业者、中医爱好者和患者受益。著名国医大师邓铁涛曾题词“振兴中医须要有万千个像李可院长那样能用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证的人才”。

今年6月,由陈长青编著的《李可老中医救命八法》出版。

陈长青回忆,李老一生躬耕杏林,不看重名利,但对自己的书非常珍惜。之前李可老师家里并没有书房,他的书都堆放在床头的几个架子上面。后来,李老的儿子工作之后,给他买了大一些的房子,李老才有一间自己的书房,用来放书。

2013年,李可离世后,陈长青还常常回到山西灵石看望师母。师母曾告诉他,恩师弥留之际,交代她要把书房的门赶紧锁起来,保护好。因为书房是恩师心中最为关切、最为重要的地方。

书房里的书是恩师一生攻克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力量源泉。之后,陈长青又在其中不断探索求知。也是在翻阅恩师留下的书籍过程中,他萌生了将恩师书房中的书单分享给更多同道的想法,期望更多同道一起来探寻其中潜藏的李可老中医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于是有了今天的“李可书房”。

“李可书房”落成在汉古中医天河馆的汉古中医李可学堂内。学堂由著名摄影艺术家、空间设计师曾忆城先生和他的团队设计。

“李可书房”落成在汉古中医天河馆的汉古中医李可学堂内。学堂由著名摄影艺术家、空间设计师曾忆城先生和他的团队设计。

坐落在广州汉古中医李可学堂的“李可书房”,是按照李老生前所用书房复刻而成。书房购置了李老生前学习阅读过的书籍共460余本。尽管恩师已经去世超过10年,但陈长青希望,更多人还能够得到李老学识的滋养。

陈长青在“李可书房”看书

书房建好的那天,陈长青下了班,独自来到了书房看书。他的学生偷偷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他双脚盘坐在凳子上,捧着一本医书,细细品味。尽管已经年近花甲,但他觉得坐在恩师的书房里,自己始终是个学生,求知若渴。

陈长青在李可老中医的书房阅读恩师留下的书籍

陈长青在李可老中医的书房阅读恩师留下的书籍

6月20日这天,“李可书房”在广州落成。陈长青将跟随李可13年所学及其2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版《李可老中医救命八法》,一并发布。

南方+记者 李业珅

编辑 佘余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