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国内打样国外用,企业带着技术出海|百企探新质·大咖谈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02:53

(秦朔:国内打样国外用,企业带着技术出海,时长共2分53秒)

秦朔:国内打样国外用,企业带着技术出海

“大量中国的数字化生活服务产品正在进入美国家庭,比如扫地机器人,这些智能化、有设计感、有品牌的产品,和以前代工、贴牌生产完全不同。”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近日从美国考察归来,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轮新质生产力的出海,其大背景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出海企业以自主创新型为主,并没有复制国外模式,它们先在中国打样,取得成功,再输出到国外。

深刻洞察需求,传统企业也不传统

南方+:如何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传统产业如何做到不传统?

秦朔:最近去美国,一起跟团的有台州企业杰克股份董事长。由于个性化消费越来越强,缝纫机一天要缝不同的面料,可能是比较厚的牛仔,也可能是非常薄的布匹,每次切换都要调整针的参数,但这会影响时间和效率。很多品牌商,天天打电话给成衣厂催订单,但在缝纫机这一端,经常会遇到停机、跳线等情况,因而维修工程师最累,要不断调试。

杰克股份注意到行业痛点,基于大量数据开发智能化芯片,可以瞬间感知面料的变化,同时开发了大功率的电机,根据不同的布料,用不同的力度,一天缝317米的面料也不用换机。这本来是一家非常传统的企业,但现在也可以做到很酷。希音供应链企业用的就多是杰克股份的缝纫机。

再比如,伊利可以做到任何一盒牛奶追溯到哪个牧场,奶牛吃的是什么草料。从牧草到乳牛饲养的环节,都有大量数据化工具,对牛的各种各样的状态都有了解,接下来牛奶运到哪里,也可以借助大量的算法,做到智能化预测,以便于提前备货。

传统企业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衣食住行、基础产业会持续存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对消费者有了深刻洞察,就能成为一家非常不传统的传统企业。

中国企业出海搭上美国企业跳板

南方+:从美国归来再看中美企业发展,有怎样的不同?

秦朔:这次去了旧金山、硅谷、西雅图,也看了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几家公司,包括微软、英伟达、亚马逊等。这几年,美国企业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发展非常快,从资本市场来看,它们市值超越了中国同类公司的数倍。

美国几家顶尖科技企业的愿景和思考角度不止于美国,还包括世界、人类乃至宇宙。比如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一直在挑战太空,微软将“普及人工智能全民化”作为新理念。

中国主要科技企业的视角和事业基本还在国内,很现实,他们注重眼前的发展,平时和企业家交流,他们关注的多是市场份额、友商在做啥,行业有什么新的监管政策,如何做到安全规范。

既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希望,中国企业没必要妄自菲薄。我们可以借助开源平台,拥抱人工智能新时代,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产业经济发达,制造业门类和配套能力比较强,用开源的方法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在产业领域形成应用驱动。

南方+:两地企业交往中有怎样的变化?

秦朔:美国公司也一直与中国保持密切业务联系,比如谷歌和Meta虽然在国内没有多少业务,但由于中国企业出海热,他们获得的广告销售非常好,对中国企业出海有不可代替的贡献。英伟达也有大量的GPU和中国合作,虽然在高端芯片领域有一些限制,在其它领域和中国企业有正常交往,比如中国企业在全球其它地方建数据中心,还是可以采购芯片的。

美国公司依然有大量华人,在合规前提下,相互间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分享和交流。我们去英伟达、谷歌等公司,也受到了正常接待。当下,中国企业也在深入嵌入到全球供应链,虽然复杂程度加大了,但也依然有合作的可能。

中国打样、服务海外

南方+:您也注意到,新质生产力也在加速出海。

秦朔:中国企业出海的层次越来越高,比如美国新能源电动大巴就有不少是比亚迪的,中国光伏和动力电池如远景、国轩高科等就有在美国设厂,甚至收购当地太阳能光伏基地。

其实在欧洲也是如此,远景动力不仅在法国和雷诺汽车共建动力电池,星星充电和施耐德合作,走出去的企业,充分利用欧洲银团、国际资本,和本地企业深度合作。

新消费也在海外颇受追捧,比如元气森林和王老吉在美国卖得不错。更多和电商相关的服务业,数字娱乐、数字金融、数字设计、数字物流等等,新模式已经在中国打过板,被认为是可行的,可以更好地移植到海外去。中国就像一个超级仓库,需要什么能力,一组合就能在海外用,服务当地、造福当地。

南方+:出海是企业打破“内卷”的一条路径吗?

秦朔:卷,通过竞争倒逼企业在全流程、全价值链上,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其实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卷”价格是不符合商业通则的,如果把价格战带到国外,如光伏产业在海外就因为中国企业的激烈竞争而少赚了很多。

出海还是要坚持,但能不能超越自我,根据当地的人文习惯、环境有更恰当的结合,做到不仅硬实力强,软实力也强,巧实力也很强。比如中国人很勤劳,甚至有一些地方发起诉讼,要求中国商家周末不要开门,对中国企业入驻的楼宇在星期五晚上断电以阻止加班,等等。比如行贿、寻租,不尊重本地劳工、恶意逃税,最终都会加倍补偿。

南方+:这些年中国出海企业有一些怎样的变化?

秦朔:梳理中国企业出海可以看出几大变化:早期中国基建优势比较强,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大量和基础设施相关的,都有中国企业参与。既然要在海外生存,就要接受当地的标准,比如海外习惯每一个环节都是要电子邮件确认。

前几年出海的是制造企业,如华坚、传音,服务于个人消费者。中国企业在本地设厂、本地设办事处,在本地设厂,甚至还为当地培养了一些独角兽公司。比如语音社交企业雅乐集团,就是由中兴的外派员工于2016年创建,总部位于迪拜。

如今,跨境电商的发展也为微型公司的出海提供了便利,不仅依靠亚马逊全球开店,越来越多品牌也在建立独立站,和国内流量被几大平台瓜分不同,出海企业会探索独立站方式运营,流量上更加平衡。企业总是有办法根据实际发生的挑战来应对。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百企探新质

【采写】郜小平 周中雨

【摄影】王俊涛

【剪辑】周鑫宇

【海报】吴颖岚 谭唯 

【统筹】赵兵辉 马华

【策划】陈韩晖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