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牵引再加码:珠江口联“湾”成“圈”,“东强西弱”格局将改变|湾道跨越 深融未来

南方+ 记者

/

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开通进入倒计时,鸿利达集团创始人、行政总裁蔡俊杰“置身湾区中心”的感受越来越强烈。

鸿利达1988年起步于香港,1993年在深圳创立首个营运基地,2015年在中山市翠亨新区的第二个基地正式启动。从鸿利达中山厂房向窗外看去,深中通道近在咫尺,不久后,从这里到其深圳龙岗工厂的距离将从2个多小时缩短到1.5小时,到其香港观塘公司的时间也将节省1个多小时。

对于深中通道的开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简称“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黎少斌也很期待。他告诉南方+,在深中通道开通的“催化”下,生产力局已在中山派驻员工,港深员工到中山等城市提供技术服务也将更加便利,相信未来不仅香港科技可更高效、便捷地支持珠江西岸城市发展,香港创业者到内地发展也有了更多城市选择。

深中通道不仅在A字形珠江口的“腰部”添上关键“一横”,让深圳、中山、广州、珠海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让深圳“出圈”,而且与港珠澳大桥形成组合,让港澳深广四城形成跨海直连的格局,令珠江口联“湾”成“圈”,一个更紧密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形成。

港珠澳大桥2018年正式开通后,粤港澳三地加快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正是在2018年,鸿利达迎来30岁“生日”,邀请生产力局辅导公司的升级转型项目。

过去几年,生产力局多位顾问往返于香港、深圳、中山,使鸿利达中山的两家工厂在工业4.0领域达到1i水平,还被参加生产力局“冬季实习计划”的昆士兰实习生评价为智能化程度超过自己在澳洲实习过的企业。

鸿利达中山基地。鸿利达供图。

以往,无论是乘船还是开车,从位于香港九龙的生产力局大楼到中山约需2小时,但从深圳到中山仍需要“拐上一个大弯”。

深中通道开通后,将与港珠澳大桥联动,让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再提速,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黎少斌说,深中通道开通后,香港科研人员不仅从香港到中山多了一个路线选择,而且在珠江两岸城市间协同也更加高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告诉南方+,作为“硬联通”,深中通道大大缩短了中山、珠海、江门等珠西城市跨江的时间,极大提升了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水平,既有利于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协同,也有利于都市圈、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更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世界级湾区城市群的共性是市场一体化,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中通道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理因素造成的珠江两岸往来不便的制约。”

张玉阁认为,借助深中通道的开通,有望加快粤港澳大湾区11城产业链、创新链、营商环境的一体化。除了强化珠江东西两岸城市产业协同、城市之间的产业转移,城市间还可共同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针对高度依赖的关键零部件、核心软件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探索构建跨区域的协同联动、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兴贺表示,深中通道最直接的是将深圳、广州、中山连接,不仅会让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和紧密,而且能让深圳“跨出”深圳都市圈,实现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深圳对大湾区的带动、赋能能力,推进湾区融通。

刘兴贺告诉南方+:“港澳深广四城作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以及‘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将珠江口联‘湾’成‘圈’,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可以更加自如地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改革的“急先锋”,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是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

四大“急先锋”各有侧重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主要是与香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四大平台中面积最小,但科技创新特色明显,突出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

放眼大湾区,这四大平台在珠江口几乎呈三角形分布。

珠海横琴毗邻澳门,深圳前海与香港隔海相望,河套是深圳与香港唯一一块深港地理相连的合作区,广州南沙空间相对比较广阔,则位于4个万亿级GDP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的交汇点。

珠江口从狮子洋到伶仃洋,形成A字形的入海口,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南沙大桥等,多处在A字形上端。

以往,从深圳到珠海、中山,需先北上过江,再折道南下。深圳与广州南沙虽然隔海相望,但也只能先通过南沙大桥或虎门大桥绕道东莞再南下前往。

深中通道起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31公里,刚好在60多公里的水面上架起一座横跨珠江口的通道,让深圳可半小时左右直达南沙,前往珠海也更加便利。

刘兴贺表示,深中通道后,四大“急先锋”有望形成更大合力,实现“1+1+1+1”大于“4”的效果,尤其是前海、河套这两大平台的辐射力将更容易“过江”,协助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更紧密地与全球创新网络进行对接。

他表示,前海的优势在于金融、会展业和商贸物流、科技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新型国际贸易等领域,可更好地促进中山、江门等城市与珠江东岸城市的货物、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便捷流动、高效配置,服务业也可更好地支撑中山、江门等地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大湾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发动机”。

河套与珠江西岸城市未来的合作也将更加高效,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与竞争,积极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共建科技创新园区、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深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刘兴贺认为,通过四大合作平台的先行先试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创新经验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推广等,可实现由点带面,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发挥香港的“双向平台”功能,协助湾区内地城市开拓国际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策划】 甘雪明

【统筹】 曲广宁

【撰文】马芳 徐怀 刘越亚

【图片】南方+记者 何俊、深圳发布

【海报】栾艺婷

编辑 文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