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急先锋,广州有多强?

南方+ 记者

低调务实的广州,在科创领域也默默地“干大事”。 

上天下海、入地探微,科创征途之路上,广州科技未曾缺席。

不声不响间,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正在羊城律动勃发。 

谈起广州的科技创新,这里既有林立的科研院校,也有富集的科研人才,更有低调努力的科创企业——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制的喷墨打印OLED折叠显示屏已达量产水平;以粤芯半导体为龙头的一批“芯”产业扎根;广州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装备2个产业集群获评全国优秀。

优势产业捷报连连,“智车之城”“显示之都”“新药高地”等广州智造新名片不断擦亮。

空天产业、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领域,广州也前瞻布局,领跑多个科技“新赛道”:亿航智能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颁全球首张适航证,全国唯一纳米领域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落户广州,以广州数控为代表的一批机器人企业勇闯无人区…… 

面向未来,向“新”而行。在科技创新领域,广州收获了多个“全国第一”: 

《2023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广州是过去一年独角兽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

2023年,广州R&D经费投入988.36亿元,是全国唯一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八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

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拟认定数量首次突破5000家,总量突破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

此外,“广深港”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全球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升至全球第8位,国内排名上升至第4位。

随着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广州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2+N”,是广州科技创新的密码。 

这组密码,代表着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大国家级最高科研力量为引领,以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础,构建广州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体系内各类重大创新平台已达27个。 

目前,位于广州的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复。 

同时,广州积极对接高端战略资源,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各类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目前,全市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共14家,占全省70%。 

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重大平台的城市,正是广州。 

当前,钟南山、徐涛、张偲等战略科学家分别担任广州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海洋实验室主任;金力、赵宇亮、韩恩厚等院士领衔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从生命健康到未来产业、从航天工程到海洋探索、从人类细胞之前沿到纳米技术之精微……一个战略力量厚实、攻坚体系完备的创新格局,日渐成为支撑广州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之重器”坐镇驱动,广州打造原始创新策源高地更有底气。 

“广州力量”纵横捭阖,开启一场走向星辰大海的史诗级征途。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科技创新放大招,全国各地政府拉开了一场“科技招商”的争夺赛。 

可以预见,项目“含技量”将成为引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3月以来,广州市领导密集会见了现代汽车、康宁公司沃尔玛、巴斯夫、太古等32家企业高层,深入探讨在绿色能源、氢能、汽车应用、生物医药和医疗健康、移动消费电子城市更新、绿色建筑等领域的合作。 

4月15日广交会开幕首日,联合国工发组织和德国国际经济议事会联合举办的活动上,广州与近20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代表深入恳谈。 

竞逐“科技招商”,广州已有“一手好牌”—— 

谈及布局广州的背后原因,采埃孚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说:“广州是汽车制造重镇,广汽集团、小鹏汽车、东风日产等企业都是采埃孚的客户,广州也是华南地区电子元器件供应链的集散地。” 

巴斯夫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则期待,能与体系完备的广州汽车产业链厂商加强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舒适、环保和个性化的乘驾体验。 

吸引“金凤凰”,广州不断栽下“梧桐树”—— 

今年,广州将继续深入实施“高企26条”,持续开展“一区一机构”支撑服务工作,发挥独角兽、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等榜单“风向标”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新增十个概念验证中心、百个成果应用场景,畅通科研成果向市场“有效供给”的通路。 

目前,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超215亿元。在投资广州的130个项目中,云从科技、广钢气体、多浦乐电子已上市。 

过硬的产业链集群,正源源不断地吸引相关企业和投资方,形成“虹吸式”产业集聚效应;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丰富的合作机会和产业网络、成熟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一块块越擦越亮的“金招牌”,持续向全国乃至全球企业和资方“散发魅力”。 

科技招商,更是“招智”“招才”“招新”,对招商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要透彻研究区域、产业情况,匹配最优质的科技项目,深度融合城市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更要聚焦核心技术,盯紧企业的创新性、潜力值,有耐心、有恒心,陪伴“专精特新”企业共同成长。 

相关阅读>>>

招商新攻势,广州有多猛?

【文字】南方+记者 黄楚旋 

【海报】钟冠婷 

【统筹】龚晶 陈思勤 黄舒旻

编辑 叶颖诗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