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站是个什么站?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哪些人属于救助对象?受理求助的程序有哪些?
今年6月19日,是第12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开放日活动邀请了相关职能部门、定点医院及社会组织负责人、救助管理机构社会监督员、志愿者、市民群众近50人参加,近距离了解救助工作。
珠海市救助管理站是珠海市民政局直属事业单位,主要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露宿人员实行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
“从收容遣送站到救助管理站,我们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开放日座谈会上,珠海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揭开了救助站的“神秘面纱”。
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在机构开放日举办座谈会。
实现团圆梦
“我想赶紧去佛山,请你们帮帮我。”就在采访过程中,一名民警带着一位求助者来到救助管理站24小时服务窗口,请求援助。
这名求助者是来自湖北的查先生。在身份核查、行李安检、填表的一系列过程中,为了找到更多线索,让他能够尽早找到家人,救助站办公室主任黄戌梅跟查先生聊起了家常。现场的工作人员得知他没有吃早餐,贴心地送上了一份泡面。笔者在现场了解到,查先生来寻找在广东务工的父亲,但途经珠海时已经身无分文,无奈只能在珠海流浪。待查先生父亲的情况核实后,救助站将为查先生购买火车票前往寻亲。
“虽然我们见过无数次亲人团聚的画面,但是每一次还是会很感动、很有成就感。”社工小罗参与过多次寻亲工作,在他看来,救助站帮助他们找到家人,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大爱延续。
救助站寻亲不仅有一腔热血,更需要找对方法。
2019年,为进一步加大寻亲力度,珠海市救助站组建了一支专业寻亲队伍,并成立“归途有爱”寻亲工作室。自挂牌组建以来,工作室主动链接各方资源,联动科技平台和社会力量参与寻亲工作,先后与15家社会志愿组织结对成为“爱心合作伙伴”,与全国200余家救助管理机构建立信息对接机制,共同开展甄别寻亲工作。目前,寻亲成功率达到95%以上。
“归途有爱”寻亲工作室正式揭牌。 钱文攀 摄
除了像查先生这样能够清晰表达诉求的受助者之外,救助站接收的个案更多的是特殊困难群众。
据了解,救助站接收的个案大部分患有精神疾病或脑梗等疾病,他们没有自我返乡的能力,如果救助站只是简单买张车票让他们自己回家,他们有很大可能会在路上再次面临流浪的困境。“护送特殊困难群众返乡,成为了近三年来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珠海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史函说。
患有偏瘫的长春籍王大爷、与家人失散24年的江西人叶大叔、滞留珠海的澳门居民于女士……今年上半年,117人寻亲成功,回归家庭与家人团聚。
与家人失散24年的叶某与妹妹团聚。
护送回家并不是救助工作的终点。
“寻亲过程的沟通让我们与受助者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和紧密的联系,我们还将建立台账,通过后期问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工小罗说。
打开“城市肚量”
在珠海与中山交界处,坦洲十四村,是许多初来珠海的外来务工者选择的第一个落脚点,承载了很多“珠漂”候鸟们的梦想。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些人,或是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而临时受困,或是生活受挫、误解嫌隙而不愿回家,或是为了节省房租而露宿街头。十四村外的一处人行天桥,成为了替他们遮风挡雨的一个小小聚集点。
“他们并不愿意进入站内接受救助,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在街面生存的基本条件,可以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生活。”史函说,一线工作人员与他们接触多次后发现,他们多数以打杂工为生,比如配送外卖平台订单、在十四村小食店做清洁,甚至有网络游戏代练。事实上,有些人的月收入足以支撑他们在十四村租住一个小单间而不影响温饱,对他们而言,在街头露宿是一种主动选择而非被迫无奈。
在十四村天桥底,救助站工作人员为流浪人员庆生。
“我们的救助工作必须从受助者的自由意志出发。”史函介绍,2003年,收容遣送站改制成为救助管理站,以往的强制性收容遣送,转变为更多元的救助服务,“在发现这样的现象后,我们通过调研摸排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
2022年6月,在珠海市民政局指导下,救助站联合珠海市慈善总会、珠海京师社会工作中心开展“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流浪露宿人员劝导工作,实现救助服务从站内到站外的延伸。
目前,该项目进行到二期阶段,全市排查流浪露宿重点区39个,建立和完善128名人员信息台账,为128名流浪露宿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做好长期跟踪服务,开展602次巡查劝导服务,助力8名流浪露宿人员找到工作稳定就业。
但要推动特殊群体重新融入社会,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回家”或“就业”的那一刻。救助站工作人员在一次次的接触中释放善意,不断展示着珠海对他们的“包容”。
“现在的劝导内容不再仅限于劝返,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尊重,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被这个城市‘接受’。”小罗说。
构筑“心灵港湾”
又一场暴风雨来袭珠海后,在桥底涵洞、废弃厂房、地下通道……救助站工作人员带着救助物资四处寻觅着散落各处的“游子”。
“一般在寒潮天气预警信号启动的三天前,我们就对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史函介绍,在每次极端天气过后,珠海市救助站都扩大巡查面、增加巡查频次,确保街面流浪露宿人员或临时遇困人员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物资袋里,简单的两罐八宝粥、两碗泡面、几件衣物,无不体现着珠海“温度”。
救助站工作人员带上物资去桥底聚集点“送温暖”。 钱文攀 摄
由于长期缺乏关爱支持所形成深层次心理上的情感压抑,是另一个看不到又必须重视的问题。近年来,除了节日走访慰问、“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救助行动,救助站还配置了“乡情感召体验”生日祝福、“带你回家看一看”陪同返乡服务、“心愿速递”微心愿关爱、“爱自己,从头开始”爱心理发等系列柔性关怀救助服务,帮助流浪露宿人员寻根溯源和重拾信心。“希望他们能以更健康的状态应对社会生活。”小罗说。
一天下午,笔者跟随小罗来到十四村人行天桥时,几名流浪露宿人员正坐在塑料小凳上有说有笑。数个用蛇皮袋和床褥简单堆成的“床铺”摆放整齐,边上堆放着许多饮料空瓶和塑料饭盒,一名受助者刚打完工回来,与小罗聊起最近的工作,脸上是灿烂的笑容。
随着救助服务的多元化,更多的弱势群体成为了救助站的服务对象。
“站内餐厅、起居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能为身处特殊情况的妇女儿童提供临时庇护所。”黄戌梅向笔者介绍。笔者在现场看到,救助区被铁网围栏分隔成几个区域,包括未成年儿童区和成年区,其中成年区又分为男区和女区,均有干净的床、被褥,有冲凉房,基本设施较为齐全。铁网外,与救助站办公室相邻,有一间心理辅导室,配备了心理沙盘等设施,受助人员可以随时和社工一起做沙盘游戏,探索与理解个人内心的深层需求和潜在动力。
在开放日,救助站工作人员向众人介绍救助区。
在站外,他们与17家“爱心合作伙伴”为珠海全市1112名困境儿童点亮“微心愿”,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儿童游乐场所,推动司法救助和社会救助有效衔接。
“针对城市流浪露宿人员及困境未成年人的结构特点,珠海市救助站将探索健全更加人性化、制度化的救助保护服务体系,推动救助管理从传统的单一性兜底保障向新型的体系化关怀服务转变。”史函说。
【撰文】谢静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