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促进中心联合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广州中大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创新科技园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中山大学科技成果校企对接会番禺创新科技园生物医药专场活动”。此次对接会旨在充分发挥中山大学科技资源优势,提高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为番禺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广州大学城管委会、番禺区人才交流管理办公室、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促进中心有关领导和负责同志出席,投融资机构及企业代表约50人参加活动,共同探讨交流中山大学科技成果校企对接合作促进落地转化有效途径。在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中山大学共有六个科研团队,七个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前沿技术项目参加路演。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王凯教授实现了集成电路与医疗领域的跨界,带来了“微流控电泳芯片”项目,将借助微流控芯片实验室技术与企业、金融机构合作,实现该项目产业化。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志佳副教授分享了脂质载体材料及生物递送技术最近进展。主要涉及创新脂质材料库及体外应用,高效脂质载体递送核酸、佐剂药物,以及生物药物制剂先进制造技术等。相关技术在 mRNA 药物递送,亚单位蛋白纳米疫苗和佐剂开发方面取得进展。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皮荣标教授在天然产物硫辛酸衍生物 PT109B治疗帕金森氏病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的产业化将带来超百亿经济效益,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地位,促进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副主任医师卢桠楠博士团队,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副主任医师潘存雪博士团队,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产生了科技成果:基于光量子测量的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一种新型的动脉穿刺针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心肌瘢痕 CT 诊断及风险预测模型。两位一线医疗工作者的多项专利已经通过转让和许可等方式实现转化落地。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王蔚东教授从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命体之一褐藻中发现,提取物海洋褐藻寡糖对急性肾损伤具有很强的保护功能。项目具有本项目中,褐藻寡糖纯度高,结构清楚,药物体内代谢途径及药理学机制明确,药物安全性好,成药性高等突出优点。
在随后的合作洽谈环节,多家企业负责人与教授专家们进行了自由交流,就项目技术壁垒、联合研发和市场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多家投融资机构也为项目的融资需求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城管委会正积极探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成果转化体系。广州大学城汇聚12所高校,创新要素集聚。中山大学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汇聚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吸引集聚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学术英才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因此,广州大学城管委会、 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促进中心整合资源,借此机会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府的优秀人才、雄厚实力、领先技术带到番禺的企业、园区。番禺创新科技园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莲花湾片区、番禺东北部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初步形成智能制造、大健康、生产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效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对接,对于构建“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进一步释放“智造+智核”耦合优势有重要意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