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外企焕新记:代工龙头如何“改命”?

南方+ 记者

距离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还有3个月,佛山华国光学器材有限公司(下称“华国光学”)已开始着手筹备。

这是一场重要的亮相,华国光学将拿出“看家本领”,展示全波段定制镜头等新品和数字化智造平台。

而在公司内部,员工们都玩起了短视频。他们自编自拍自剪,分享各色新产品、新工艺,并在公司的视频号、食堂大屏幕上滚动播放。

作为较早一批到佛山投资的外企,华国光学对外并不显山露水。但扎根禅城30多年,这家低调的企业一度是全球最大光学镜片加工厂,曾获评“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佛山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等称号。

改变从两年多前的转型开始。新的管理团队接手,发力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从单一的镜片贴牌加工向光学镜头自主设计、制造、品牌跃升。

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家老牌的代工企业正全力焕新,开启“逆天改命”。

在超精中心,华国光学添置了近40台新设备。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变革老模式,迈向新赛道

走进华国光学,迎面而来的标语,透露出雄心勃勃:从单一镜片加工商转型为全波段光学元件及镜头专业制造商。

1992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台湾今国光学投资佛山,创办华国光学。凭借先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华国光学逐步打入佳能、松下、日立等国际巨头供应链,产品远销海内外,实现持续多年高速发展,一度成为全球最大光学镜片加工厂。

然而,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卷”,镜片加工价格急剧下滑,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华国光学一直以OEM生产为主,拼低价、拼出货的发展模式日渐乏力。

华国光学所在的禅城,地处佛山中心城区,近年来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都市工业。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传统镜头加工环节,也与当地的产业导向不相适应。

“不转型不行了!”2021年11月,蔡明宗接任公司总经理,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家老牌外企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蔡明宗加入今国光学40多年,尽管已是花甲之年,但头脑活跃,锐意创新求变。“要想保持住这艘光学巨轮能够滚滚向前,必须付出300%的努力,重返光学行业的巅峰。”

对于企业的未来,蔡明宗提出全新的发展愿景:共同创造、共同分享、聚焦专业、实现上市。

一批老员工勇敢跳出舒适区,走上新工位,拥抱新工艺、新方法。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围绕这一目标,华国光学大步转型,迈向新赛道:从产业链上游的镜片加工,向下游的全波段定制镜头制造延伸。

蔡明宗认为,在光学行业,镜片加工已成红海,但镜头制造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且后者的价格是前者的十余倍。

光学镜头是电子设备中光学成像系统的关键零部件,近年从望远镜、显微镜、相机等传统光学器械,逐渐拓展到工业检测、安防监控、车载摄像头、无人机等新兴领域,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转战光学镜头行业,企业经营也更有自主权。镜片加工主要为国外品牌代工出口,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不仅附加值低,还易受国际形势影响。而对于全波段定制镜头,华国光学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力推自主品牌,主攻国内市场,与国内行业龙头大厂达成紧密合作。

转型不转场,华国光学有独特的优势。这个曾经的“代工之王”,将白光镜片“月出货千万片”的强大制造能力,复制到红外镜头等新产品上,将交货周期压缩至15天(业内一般90天),能满足客户大规模订单的需求。

凭此,华国光学在新赛道上迅速崛起。不到3年间,光学镜头销售增长了2-3倍,从原来占总营收的比重不足10%跃升至60%,真正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爆改”老厂房,加“数”向新质

走进华国光学车间、办公室、走廊,随处可见有关“新质生产力”的标语、海报及相关资料,这是企业转型的方向,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在蔡明宗看来,传统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是突破口。

这两年,华国光学的许多车间都装上了数字化看板,实时展示人均产量、产值、直通率等各类生产数据指标。“生产心中有‘数’,更好实现提质增效。”蔡明宗说,通过数字化管理,产品直通率(反映企业质量控制能力的参数)从原来不到60%提升至95%。

在超精中心,一台台崭新的设备在高速运转,工人只需要输入代码,各类红外光学镜片就会快速加工成型,产能增长了3-4倍,用工则只是原来的1/10。近2年来,这样的设备在华国光学添置了近40台。

这两年,华国光学的许多车间都装上了数字化看板。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老旧厂房数字化转型,往往需要大量的设备更新,涉及大量资金投入。仅一台进口的光学镜片高精加工设备,造价就高达250万元。如果全靠进口,对企业而言压力不小。

华国光学另辟蹊径,通过对进口与国产设备的合理搭配,将自研技术与进口技术相结合,同时借助逆向还原、工艺升级,大大降低了数字化改造的成本。

推动数字化转型,华国光学还有很大空间。在其20多年的老厂房里,与超精中心相邻,还有一大片传统的白光镜片生产线,用人多、效能低。

对此,蔡明宗酝酿着一个更大的“爆改”计划。

“接下来,传统产线要进一步压缩,老旧机台能搬走的都搬走,全部替换上新的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按照蔡明宗的设想,今后车间的数字化改造能够串珠成链,激发出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此外,从车间墙面到员工休息室、厕所,从楼顶天花到地面瓷砖,都将重新粉刷升级,数字面板将全面覆盖。“虽然是原地改造,但要改出现代化、数字化和科技感。”蔡明宗说。

“转化”老员工,勃发新活力

人是企业最大的资产。员工的转变事关企业转型的成败。

在超精中心,朱晚秀当起了学徒,努力学习全新的工艺技法。今年是她到公司的第21个年头。之前在传统的白光镜片车间担任生产组长,但如今面对新岗位、新设备,她毅然重新出发。

进入公司14年的赵悦琼,来超精中心1年多了,一步步地从简单的仪器检测到独立操作机台,如今已熟练掌握全套新工艺。

在华国光学,像朱晚秀、赵悦琼这样,工作了十几年甚至20多年的老员工有很多。“员工年龄结构偏大,且习惯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难免有点动力不足。”公司管理部部长陈志强坦言。

如何让他们跟上公司转型发展的步伐?蔡明宗认为,公司实施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并非全部要“机器代人”,而是要推动员工与时俱进,就地“转化”。

这2年来,在公司的引导和推动下,一批老员工勇敢跳出舒适区,走上新工位,拥抱新工艺、新方法,实现自我成长。

以前,朱晚秀连电脑也不太会操作,现在有专人手把手指导,学习机器编程。“每天都学到新知识,工作踏实有奔头。”

她的师傅,因为更早“转化”到超精中心而成功逆袭,工资是传统车间员工的2-3倍。超精中心的主管,原来只是一名车工,现在带领团队月产值高达350多万元。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如今在华国光学,人人奋斗、创新求变的活力勃发。

“今年目标:营业额增长30%,拓展无人机行业客户至少1家,销售额突破650万元……”车间贴满了中层主管年初立下的军令状。陈志强介绍,公司对表现优异且功勋卓著的中层主管免费配置新能源车,并配以相应的物质奖励。

员工立下军令状。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经过这一轮员工队伍的“转化”调整,公司员工数量从最高峰时的1500人下降至不到800人,但人均产值和效率大幅提升,进一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华国已经在改变,每一位华国人也要改变,工作再主动一点,脚步再快一点,效率再高一点,相信我们很快就可以去迎接‘华国新世代’。”蔡明宗说。

南方+记者 罗湛贤

编辑 梁彩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