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遇困人员更便捷!广东创新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建设

广东民政头条
+订阅

在寒冬酷暑,救助管理服务力量一次次为临时遇困的群众伸出温暖之手,展现着城市的温度与爱。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广东如何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无  南方拍客 梁钜聪(作者为南方+记者 库里找不到) 供图

今年的6月19日,是全国第12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由广东省民政厅指导、广州市民政局主办的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集中宣传活动在广州市英雄广场举办。活动以“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广州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建设八大任务,其中包括创新打造11个“羊城暖湾”社区服务驿站,将救助管理服务工作从救助站延伸至社区,极大便利了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的求助需求。

当天,全省98家救助管理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全省同步启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

无  南方拍客 梁钜聪(作者为南方+记者 库里找不到) 供图

将推进综合救助服务中心试点建设

近年来,救助管理专业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救助管理机构发展不均衡、服务质量差异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今年3月,民政部安排部署全国各地开展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旨在探索创新救助管理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救助管理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救助管理工作。

无  南方拍客 梁钜聪(作者为南方+记者 库里找不到) 供图

活动现场也发布了广州市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建设八大任务。包括建设市救助管理指挥调度平台、寻亲返乡综合平台,建立流浪乞讨人员培训就业基地、受助人员安置康复基地、救助管理政策业务研究和培训实践基地,打造“羊城暖湾”社区服务驿站,建立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专业委员会,搭建政府、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联动各方力量,促进社会参与流浪救助服务更规范、高效。

现场为首批“羊城暖湾”社区服务驿站授牌。来自广州市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暖加公益促进会、韶关市蜗牛公益互助会等的社会力量代表获得授牌。

广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李伟光介绍,“羊城暖湾”社区服务驿站是广州民政部门开展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的创新举措,由市、区救助管理机构协同镇(街道)依托社工站等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为求助人员提供临时休息场所和基本饮食等过渡性救助服务。

他说,在一些人流密集、服务对象经常出现的重点区域设服务点,可以缩短救助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提升救助服务的及时性和精准化程度。

“一些市民可能遇到临时遇困人员也不知道怎么帮他们,市民和社区打交道比较多,我们在社区里设立这样的服务点,也是为了让市民可以方便地把相关需求告诉我们。”李伟光呼吁,市民如果发现需要救助帮扶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及时跟救助服务队和相关的救助管理服务机构提出需求。

近年来,广东不断健全救助管理工作机制,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深入推进街面巡查、送医就诊、寻亲送返和落户安置工作。同时,通过设立救助管理工作特邀监督员制度、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联动机制等方式,积极引导、鼓励、规范社工、志愿者、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下一步,广东将以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和综合救助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为牵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发布广州市救助管理十大典型案例

无  南方拍客 梁钜聪(作者为南方+记者 库里找不到) 供图

“听了现场分享的故事,很感动,感受到救助站很用心,让陷入困境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帮助,让破碎的家庭重新团圆。”一名参与“开放日”的市民群众说。

在广州的活动中,现场通过设立宣传展板、滚动播放宣传视频、开设咨询点、派发宣传手册等方式,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救助管理政策法规以及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帮扶途径、救助管理机构功能布局、服务内容和流程以及工作成果。通过发布2023年度广州市救助管理十大典型案例,总结推广全市各救助管理机构寻亲帮扶、就业服务等好经验、好做法,提高救助管理政策知晓率。

当天,全省98家救助管理机构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其中组织实地开放的53家、开展街面宣传的43家、采取“视频开放”的2家,派出2200多名工作人员上街宣传救助管理工作,发放传单近6万份。

无  南方拍客 梁钜聪(作者为南方+记者 库里找不到) 供图

社会力量作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帮扶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日常开展心理疏导、返乡教育、就业帮扶、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广州全市参与救助服务的社工机构、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及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已超过60家、志愿者1800余人,已累计服务流浪乞讨人员1万多人次。

“寻亲救助工作,光靠一个组织的力量远远不够。”韶关市蜗牛公益互助会执行会长朱平优介绍,他们跟140多家联盟单位建立了联系,直属寻亲平台覆盖到全国每一个省市县区。

朱平优说,在提供帮扶救助服务过程中,一些求助对象身份信息丢失、记忆也比较模糊,在运用基因、人脸比对等手段的同时,乡音甄别也是常用的办法。他们会让救助对象看昆虫、农具等常见物品的图片,念出物品的名称,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大概判断出其家乡,并将相关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精准投放到相关区域。自成立以来已经有3000多例寻亲救助的成功案例。

延伸>>>

(一) 首批“羊城暖湾”社区服务驿站名单

无  南方拍客 梁钜聪(作者为南方+记者 库里找不到) 供图

(二)救助管理“知多D”

1、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告知、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求助;

(二)拨打110或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热线,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所在位置;

(三)发现流浪乞讨急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及时拨打110或120,建议等待相关工作人员到场后再离开;

(四)发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应拨打110报警或联系属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议等待相关工作人员到场后再离开;

(五)支持和鼓励社工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2、救助管理机构是如何帮助受助人员寻亲返乡的

对疑似走失人员,救助管理机构会通过观察其身体外貌特征、辨析口音、问询居住地特征及亲友情况等挖掘可供识别其身份的信息,同时利用人脸识别、指掌纹比对、DNA信息比对、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寻人等科技手段,查清其身份信息,帮助其找到亲人。

对受助人员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人员,救助管理机构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亲属或所在单位不能接领返回的,救助管理机构在核实情况后安排接送返回。

3、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鼓励措施有哪些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4、对未成年受助人员有哪些救助保护措施

在提供常规的救助服务基础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回归家庭,依法承担流浪未成年人的临时监护责任,为其提供文化和法制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等救助保护服务;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协助司法部门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

5、救助管理机构对遭受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庇护措施有哪些

(一)救助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

(三)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

【采写】南方+记者 吴晓娴 通讯员 莫冠婷 曾堪乾 李恩 张萌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编辑 张鹏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