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从这里开始,幸福从这里出发”——在全国规模最大的装配式公共住房项目,不足百平的凤凰英荟城小区“幸福里”党群服务站,精准服务着近3万名居民。
“在最显眼的地方设点,在企业身边办事”——走进马田街道禾湾社区06分格,1.02平方公里的企业格里,72家规上工业企业,2023年产值达到了64.22亿元。
6月14日,南方报业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调研走进光明,调研走访凤凰街道“三区一村一地”基层治理、马田街道“红色小分格”企业格,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解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密码”。
相约“幸福里”
党建“绣花针”穿起城市治理“千条线”
一个小区,就是一座“小城”。
在凤凰英荟城小区,24栋38个单元的9672套住房,构成了中国的最大装配式公共住房项目,居住了上万户家庭。
基层各项工作纷繁复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口基数庞大、住宅建设密集的凤凰英荟城,是如何完成治理难题,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答案藏在了凤凰街道的“三区一村一地”基层治理模式当中。在该治理模式下,凤凰各方相约“幸福里”,党建引领有力、服务群众有为、社会治理有效。
一个民主协商议事平台,成为了小区治理共建的关键所在。社区在英荟城开展“幸福大家谈”“相约星期六-幸福夜话”等常态活动,将社区事务通过协商议事解决。
一支志愿队,成为了小区治理共治的中坚力量。英荟城组建了一支400余名小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由社区党员担任志愿队骨干,不定期组织开展环境清洁、垃圾分类等服务活动。
一面笑脸墙,成为了小区治理共享的亮丽风景。社区党委积极培育自治“幸福合伙人”,先后组建了爬山、摄影等16个社群。摄影爱好交流群把收集来的居民照片,制成了最美笑脸墙。
据了解,为破解“千格一面”的治理格局,提升街道精细化治理水平,凤凰街道在党建引领下,按照区域相近、需求同类、服务同质原则,将5个社区治理单元改划为5种业态治理单元(商务区、住宅小区、智造园区,城中村、建筑工地),提出了“三区一村一地”的基层治理模式。
通过分类精细治理,按需调配治理端供给资源,凤凰用党建“绣花针”,穿起城市治理的“千条线”,形成了资源集约、各具特色的凤凰治理格局。
探寻“企业格”
服务“送上门”助推惠企发展零距离
深圳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该如何完善政企沟通“桥梁”,及时捕捉企业发展现状和服务需求?
走进马田街道,企业格阵地的建设,给出了示范答案。
马田街道企业、人口数量均居光明全区首位,以不到光明区八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区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近40万人。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多元,延伸安全管理触角,马田街道聚焦经济服务和安全生产两大职能,创立新型经济管理单元——企业格,下沉人员到一线抓经济搞服务促发展,构建起了直达末梢的经济发展工作体系。
马田街道执法队副科级干部、禾湾06企业格临时党支部书记许义就是其中的一员。一周五个工作日里,他三天从事行政执法,两天下沉到企业格中服务企业。
“我们没有订单,能帮我们找订单吗?”当企业向他提出需求后,许义和同事把格里的企业名单列了出来,逐个研究是否存在合作空间的可能,帮助企业找到合作订单。
“企业格的出现,解决了以往‘找不到人’的问题。”深圳市太阳雨展示制品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徐凌云认为,企业格就像政府部门的延伸“触角”,顺利对接了公司的场地续租、用工招聘等需求。
目前,马田街道已选取园区和企业相对集中的15个小分格打造为企业格。企业格内实现临时党支部全覆盖,选优配强临时党支部书记。
企业格通过召开分格支部会议、党群理事会等形式,邀请企业党员、企业家、员工代表、园区物业和经济顾问共同参与格内议事。把“企业格阵地”“企业服务驿站”“员工之家”等建到产业园区中,链接交流合作资源,“零距离”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撰文】曾子航
【摄影/摄像】王玮
【剪辑】刘玳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