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一片小茶叶“链”接大世界

南方+ 记者

仲夏时节,走在天露山里的茶园里,看茶山翠绿,品茶香芬芳,在山好、水好的加持下,成就了这一杯好茶。

然而一个问题总挥之不去:为什么时至今日,成名已久的江门茶叶,犹藏在深山人不识,这杯好茶如何走出去,“链”四海?

高山上的梯级地种植着一排排的茶树。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对江门人来说,饮茶之风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写在DNA里。

天露山下,采访间隙听老茶客讲起百年前的历史。彼时江门酒楼茶居业十分兴旺,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江门茶室的霸王鸡和大良野鸡卷、醉琼林酒家的凤凰球、蓬莱酒家的蚝油叉烧包、中央酒家的蛋挞和萨其马、建国茶楼的豆沙包,平香茶楼的猪肝烧卖,都是远近驰名的精品美食。

时值过年,江门的酒楼茶肆纷纷涨价,但依旧是座无虚席,一位难求。由于春节期间食品供应减少,当时的茶楼酒肆不但点心要赶市,就连面饼等基础主食都纷纷沽清,可见当时江门饮茶品茗之风的炽盛。

近年来,江门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台山白云茶被录入《中国茶叶大辞典》,柑普茶的主要原料新会陈皮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鹤山红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大沙里“金牡丹红茶”获首届“广东十大好春茶”荣誉称号,“开平天露仙源茶”被授予“最具岭南韵味养生名茶”的称号,川岛野生茶、白云茶,七星坑茶、黄亚山红茶同样驰名海内外……

然而,高速发展之下却有着丝丝隐患。

如何解决种植规模小、产量低、人工短缺等问题,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如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如何做好茶体融合,盘活乡村资源、赋能“百千万工程”,真正让一片茶叶撬动一条绿色朝阳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茶农能依托资源禀赋,昂首乡村振兴大道的通途上,道阻且长。

走进茶园,茶香氤氲;走出茶山,满眼叠翠。我仿佛看到了,当勤劳的汗水浸润在绿水青山间,风渐起,这片灼灼而富有生机的江门“树叶”随风起舞,飘香世界。

【采写】南方+记者 申红洲

【图片】南方+记者 杨兴乐

◎相关阅读

“绿叶”变“金叶”,好一杯江门茶|江门优品④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