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香港 | 邓希炜:香港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推动经济多元化

今日香港地
+订阅

6月15日,在“机遇香港”主题采访活动中,香港大学教授、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希炜认为,香港与很多发达经济体一样面临着中产阶级空心化的问题,必须通过转型来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来支持创新、支持新兴行业发展。

邓希炜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1998年赴美深造,曾在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担任顾问,亦曾于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等著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聚焦于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型研究。

邓希炜认为香港要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减少对房地产、金融的过度依赖,并充分发挥联通国内与海外市场的桥梁作用,促进国际合作与拓展新市场。但邓希炜也表示,香港经济多元化不等于不需要搞金融,而是要通过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支持新兴行业发展,开展新经济活动。

“因为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也需要金融支持。香港有很多创投基金,应该让他们多投资本地的创新产业,包括一些优质的创科企业。”邓希炜说,他在香港看到很多新的金融产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而特区政府过去几年推出很多绿色债券,不仅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更有助于推动绿色科技产业发展,以及帮助周边地区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

“香港的高校在科研方面优势突出,经常会有教授在国际上发表厉害的国际成果。但是香港没有把这些基础研究转化为产品的场景,很难实现市场化。”邓希炜2019年从美国回到香港后,在不同媒体平台发表评论,支持香港推动“再工业化”,但坊间却有声音认为香港搞不来工业化。

“其实香港要做的工业化,并不是几十年前那种劳动密集型的。因为香港的用工成本高、地价贵,工业生产成本在区域内没有什么竞争力的。香港要发展的是技术密集型的自动化工业。”邓希炜表示,香港的优势始终是创新研发,非常善于进行高端制造业背后的科学研究,去实现从无到有科技创新“0-1”的突破,但很难做到让技术实现产业化。香港只有跟大湾区其他城市协作,通过高端工业,增强互联互通和产学研的互动,才能实现“1-100”甚至“100-100万”。

在“1-100”的过程中,邓希炜认为香港要考虑自身能在亚洲供应链的重组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例如在供应链的上游,香港可以继续做很多研发、设计,以及基础研究,然后推动大湾区内乃至全国的产业链合作,在不同高增值产品的供应链上游占有一席之地。

南方+记者 陈彧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