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下,河南农民正在打一场攻坚战 | 直击河南抗旱

南方探针
+订阅

今夏,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及湖北、陕西等地降雨偏少、气温偏高。高温干旱叠加对“三夏”工作带来严峻考验。

记者6月15日走访河南信阳市息县田间地头时发现,当地农民正与极端天气打一场“攻坚战”:水田灌满水后两天就“见底”,旱田土壤失墒无法播种。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有2万余亩地未完成夏种。 

旱地被烘烤得干透结块,稻田中的水分迅速蒸腾,玉米因缺水颓靡打卷……种种考验下,河南将如何渡过此次难关?

水田“喂不饱” 旱田“没法种”

为给田里的秧苗“解渴”,家住信阳息县项店镇李楼村的曹老汉最近忙坏了。

今年夏天,在种下五十亩夏种水稻后,曹老汉每天都要赶往田间地头,打开机井源源不断地往田里灌水。

信阳地处黄淮平原,水热条件良好,有“豫南粮仓”之称。在往年,收完冬小麦后,还能再种一季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每年6月,当地总能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中,期待下一季的收成。

不过,今年的气候太不寻常。6月12日,信阳市气象台发布干旱橙色预警,14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该市多地气象干旱已达重旱级以上,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

“灌水不能断,一断水就要漏光。”曹老汉指向旁边一处几乎干涸的水稻田,这一片田两天前才灌满水,但是天气太热太晒,今天已全部蒸发掉了。

曹老汉算了一笔账:扣除种子、化肥、除草剂等成本,往年他种植的夏季水稻每亩能产生500-600元收益。然而,今年灌溉成本成倍上升,若每天24小时不间断使用机井灌溉,需花费250元左右。算来算去,这一季水稻甚至有可能亏本。

家住息县八里岔乡李塘村的王叔也有类似的顾虑。今年冬小麦收割完后,王叔购买了品质好、价格也相对较高的花生种子,原计划等一场大雨下过后,土壤湿润程度适宜就播种。然而,他迟迟未能等到这场“透雨”。

如今,王叔的百余亩旱田仍然“撂荒”。他向记者表示,如果选择给土地造墒,即通过播种前浇水提高土壤湿度来确保种子能发芽和出苗,在成本上完全不划算。

“下周就要到夏至时节了,按往年看,如果夏至前还没有播下种子的话,作物就没法长成收获了。”王叔说。

记者在息县多地发现,类似曹老汉、王叔的遭遇在这里绝非个例。当地的农民往往选择优先“保住”水稻,24小时不间断为田里浇水,不少旱田的夏播则至今未开始。酷热的天气下,一些旱田的土壤已发硬、结块,未能及时补水的水稻田也显出干涸龟裂迹象。

全县期盼一场“及时雨”

今年息县“三夏”形势到底有多严峻?息县农业农村局分管种植业的负责人王锦章表示,4月以来,当地已有44日无有效降水。

“息县的农业、气象部门都在密切关注目前的天气情况。然而就目前看,仍然缺乏人工降雨的条件。”王锦章说。

据统计,在息县全部206万亩农业用地中,仍有2万余亩没有完成夏种。且因高温干旱,已播种的玉米等作物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发育不良现象。

在李塘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李豪这几天正为一片叶片打卷、土地干裂的玉米地犯愁。“种是种上去了,但如果不下雨,这片地里的玉米基本没法存活。”

李豪告诉记者,高温干旱让当地的夏种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已经种下去的旱作物也面临着存活危机。

“现在就是等一场大雨。有了雨,这些玉米就不会颗粒无收,大概可以达到正常收成的60%,还没有播种的旱地也能重新焕发生机,赶上最后一波夏种的机会。” 李豪说。

王锦章介绍,为了顺利护航“三夏”生产,息县除全力以赴确保农业生产用水、用电等渠道畅通外,也在想各种办法给农民解决当前困难。

“比如,对于土壤墒情太差、目前仍未播种的旱田,我们派遣农技人员指导,建议农民今年选种红薯等成熟期比较短的作物。”王锦章说。

王锦章还表示,根据气象部门预测,6月19日至24日息县将迎来一轮降水过程。届时,农民急难愁盼的“及时雨”或将到来。

【采写】南方+记者 泠汐 段江含 发自河南

【摄影】南方+记者 钟志辉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