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毕业生绘制超100版草图,设计巨型“机械眼球”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连日来,广州美术学院(下称“广美”)2024年毕业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即将迎来第三阶段展期。

不少人发现,今年的广美毕业展展出了大量互动、体验式作品,艺科融合特色明显。其中,作品《对视》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屏,很多网友分享这幅作品,纷纷感慨“现场看很震撼”“设计太超前了”。

这件作品确实十分吸睛——

一只巨型“机械眼球”高高悬挂在空中,观众可以通过与其对视触发互动。对视三秒后,“机械眼球”会流下一滴眼泪,泪水滴落在正下方的结晶池中,最终凝结成晶体。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以面对面为主,往往借助手机、电脑,如今还能与ChatGPT等AI工具对话。”该作品的作者之一吕熙晔说,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艺科融合、人机交互方式,引发观众对虚拟关系的思考,共同探讨当今人际关系的流变。

设计草图超过100版

作为大型的可交互机械装置,作品《对视》的核心主体却只有一个,是一只“机械眼球”。路过的观众总是禁不住驻足,注目观赏。

主创团队来自广美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他们一致认为,眼睛是最具情感表达能力的器官,对视则是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团队决定用“对视”这一行为,来触发人与机器的交互。

这种交互能够实现什么样的效果?

吕熙晔介绍,观众与“机械眼球”对视,代表着人与机器建立了联系;“机械眼球”流出的眼泪则象征着情感释放,代表着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的代价。

眼泪滴下后凝结成晶体,既可以看作虚拟情感获得升华,也可以认为是人类情感被简单量化,这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希望能引导大家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吕熙晔说。

为了得到最佳的呈现效果,主创团队耗费了不少心血,光是在设计初期绘制的草图就超过100版。依据布展场地特点,他们设计了室外、室内展厅等不同方案,并尝试了悬挂、单支撑结构和多支点结构等各种形式造型设计。

在“机械眼球”四周,团队还增加了一层不锈钢外壳设计。吕熙晔介绍,不锈钢外壳具有冰冷粗糙质感,包裹住承载情感意义的眼睛后,能够更凸显视觉上的震撼感、冲突感。

“其实,最初的草图并没有将装置设计得这么大,但指导老师们看了以后,建议我们将装置做得大一些,更能创造直接的体验和情感共鸣。”吕熙晔说。

完全对称的“眼球”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人们朝夕相处的伙伴,尤其是ChatGPT的问世,让人与智能的交互更加贴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

属于“Z世代”的主创团队对此深有感触,因而在构思和创作毕业作品时,融入了很多对自身经历的思考。

在前期调研中,吕熙晔曾尝试通过与人工智能深入聊天,剖析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有何差别。

她发现,通过指令的输入,人工智能其实可以很好地扮演一个“完美的朋友”——它永远守候在屏幕的另一端,永远情绪稳定,最重要的是,它不需要人们做出任何付出。

这样的关系‘性价比’很高,但缺乏真正的情感互动。”吕熙晔认为,相互付出正是情感交流中的珍贵部分,虚拟关系减少了付出的必要性,“我们有时也会担心,人与人之间有意义且真诚的联系可能会随之流失”。

现阶段,人们还难以把握亲密关系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会如何流变。”吕熙晔说。

卢智成也是作品《对视》的主创者之一。他分享道,自己曾整理过外曾祖父的信件,发现那个年代的人们在信件里流露出来的感情非常真挚动人。

“但今天,通信手段可以说是‘从书信转向微信’了,虽然可以即时传达消息,但只要屏幕一熄,就很容易对真实的人置之不理,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也似乎逐渐变少。”卢智成说。

那么,到底怎样才是理想的情感交流模式?

创作期间,《对视》的主创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深度的面对面交流与讨论,他们从中也得到了启发。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们线下交流的时候常常‘从头吵到尾’,但这样的思想碰撞反而大大增进了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卢智成笑着说,也许未来大家可能记不清这个作品设计的细节,但一定会记得共同相处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设计“机械眼球”该选左眼还是右眼的问题,主创团队也思考和论证了很久。

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球并非完全对称,但主创团队最终选择合成一个完全对称的“眼球”——虽然人工智能和真实的人很相似,但前者始终只是后者的投影。

“机器始终是机器,很难说能对人的主体性带来什么颠覆性的改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卢智成说。

南方+记者 姚昱旸 实习生 王妍程

通讯员 江粤军 袁梦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钟烜新 李卓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