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宣纸1∶1“复刻”4000多米家乡海堤的广东大学生,是她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连日来,广州美术学院(下称“广美”)2024年毕业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即将迎来第三阶段展期。

其间,不少毕业作品引起广泛关注,网络上也多有讨论。来自广美跨媒体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陈静的作品《从海岛到内陆——4627米》,便是其中一件。

广美展览现场,作品《从海岛到内陆——4627米》。

该作品以每卷为100米长、0.5米宽的卷轴为拓印载体,结合运用影像、摄影、绘画等多种媒介,记录作者与广东阳江海陵大堤——这条连通她的家乡海陵岛与陆地的通道的故事。

海陵大堤全长4627米。陈静展出的毕业作品呈现的是1400米长的大堤拓印,用了15卷宣纸。接下来,她将继续推进,直至完成整条大堤的拓印创作。

她说,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海陵大堤的历史及其变化,并分享和纪念自己的年少求学时光。目前,该作品已通过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初评。

用拓印卷轴保存大堤纹理

在广美,陈静所学的是实验艺术专业,关注多种媒介的融合,从而对艺术表达方式进行创新。

“在展览现场的呈现方式上,我用了静态的摄影和绘画,以及动态视频影像,二者结合向观众分享我与海陵大堤的故事。除此之外,我还想向大家展示一件实物,所以我又做了拓印的卷轴。”陈静说。

陈静在海陵大堤拓印。

半年前,她从海陵岛的家中出发,开始沿着海陵大堤进行拓印。

每天上午10时,陈静一次性吃完早、午餐后便从家里出发,来到前一天标记好的路段,覆上宣纸,再用带墨的拓包在纸上轻轻扑打,用水墨描绘出堤面的纹理。

那段时间,陈静每天都要连续拓印五六个小时。即便烈日炎炎,她也总坚持蹲在堤边,耐心地捶打着宣纸。历时5个月后,她完成了第一阶段1400米长的路段拓印。

陈静在海陵大堤拓印。

陈静在海陵大堤拓印。

无疑,拓印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为何仍选择这样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陈静介绍,拓印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用于记录和保存文物信息。在她看来,运用拓印将海陵大堤的路面纹理记录和保存下来,既实现了纪实目的,又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陈静在海陵大堤拓印的自画像。

“很多人说这个创作的工作量太大,天气还又热又晒,很难完成。”陈静却觉得,这是在做热爱且有意义的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拓印时,耳边只听得到海浪拍岸声和汽车路过的轰鸣声”专注而享受。

海陵大堤上的求学路

“海陵岛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陈静说,自己从小学起就到阳江市区上学,十几年来,她数百次地往返于海陵大堤。对她而言,大堤连通的是一条求学之路,她希望通过毕业创作对此作一次记录。

海陵岛位于广东阳江,碧蓝的海水、细柔的沙粒和绵延的林带,滋养着陈静的童年。不过,这里曾经四面环海,交通不便,岛上居民出行往来只能依靠渡船。

海陵大堤。

直到50多年前,海陵大堤正式建成通车,海岛与陆地终于实现相接。此后的很长时间里,海陵大堤成为当地唯一的通行纽带,为岛上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淡水和生活物资。

“2008年强台风‘黑格比’来袭,海陵大堤被冲断了,导致海陵岛很多居民难以出行。”陈静回忆道,在大堤修复之前,家里只能靠着井水和自种蔬菜维持生活。

当时,陈静年仅6岁,对这场台风印象深刻,直观感受到海陵大堤对岛上居民、对自己及家人的重要性。

陈静在海陵大堤拓印。

陈静在海陵大堤拓印。

小学四年级时,陈静的父母将她送到阳江市区上学。“从此,海陵大堤在我心里代表着通往外出求学的方向,也见证了我刻苦学习、追求梦想的时光。”2020年,爱好艺术的陈静如愿考上广美,再次走上海陵大堤,离开家乡前往广州上学。

不久后,距离海陵大堤数公里的海面上,海陵岛大桥建成了,让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

海陵大堤。

“随着时间推移,海陵大堤也许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被人遗忘,所以我决定运用我四年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将我‘从海岛到陆地’这4627米的求学之路一点点记录、留存下来,也让承载了几代人情感回忆的大堤记录下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陈静说。

【采写】南方+记者 姚昱旸 实习生 王妍程 通讯员 江粤军 袁梦婷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