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6月,广东全面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紧锣密鼓入驻广东省各地乡镇开启为期三年的驻镇帮扶之路。
三年来,许多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不仅带来了资金和项目,也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肩并肩、心连心,共同描绘着乡村发展的新蓝图。
如今,首批工作队驻镇帮扶三年期满,大多工作队员将回归原单位,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将再相传,乡村振兴的脚步永不停歇,电白大地上的乡村振兴力量依然涌动。《南方日报·电白视窗》策划推出“三年帮扶路”栏目,集中记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群像风采,以点带面,讲述乡村振兴的时代故事。
驻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组团成立,2021年7月进驻时,很多队员不知道马踏有高铁站。
三年间,他们爬山头、走田埂、访农户,马踏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那些初来乍到的队员,如今已经对马踏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与马踏村民打成一片,为马踏的未来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
电白区马踏镇素有“电白粮仓”的美称,如今,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又有了富硒土地的认证。三年来,马踏镇依托富硒认证基础,做好“土特产”文章,引进新技术提升马踏水稻、圣女果、杨梅、荔枝等农产品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硒”望。
调研之路
深入田间地头 发掘振兴潜力
每星期组织开一次会,交流帮扶业务,部署下一步工作。这是工作队的常态。工作队队长王和锋来马踏前,他在网上了解了马踏的基本情况,作为队长,他需要第一个进入基层工作状态,才能带领团队深入帮扶。
“刚来马踏时,发现镇区只有一条大路,与我以前了解的乡镇几横几纵的道路有所不同。”王和锋说。但马踏镇内有沈海高速穿过并设有马踏高铁站,又是茂名港门户,如何发挥马踏交通枢纽优势,带动镇村发展,是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工作队根据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和马踏镇发展情况,边调研边发掘。王和锋利用牵头单位资源和队员的工作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并将项目分工到个人。
“做乡村振兴项目,增加用地指标,是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基础。”王和锋介绍,马踏镇以农业为主,有着富硒土地资源。他争取到5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及30亩点状供地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为农业升级、加工业落地、文旅融合做好用地准备。
如何提升富硒土地价值,王和锋与驻村第一书记、队员们讨论,纷纷认为需要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科学种植。
工作队依靠组团单位专业力量,引进新技术提升马踏水稻、圣女果、杨梅、荔枝等农产品品质,打造马踏镇“一镇一业”富硒水稻特色品牌,圣女果种植面积超3000亩,杨梅酒通过SC质量认证。又与科研院校合作,种植反季节西瓜、水果玉米、苦瓜等新品种,试点种植200亩的西瓜大果红。
“我们深入调研,发现马踏的蚝炸制作起来比较麻烦,如果能用机器炸,就可以以较小的人力成本推广。”王和锋说,工作队以当地蚝炸做法为雏形,找加工厂定制蚝炸自动化机器,注册商标和专利,目前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小吃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预制菜产业,打造电商直播中心……多种产业综合发展。
“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沟通协调,与马踏镇热心乡贤建立了密切联系。”王和锋说,工作队邀请他们返乡投资创业,共同谋划产业发展蓝图。电商直播中心项目正是在乡贤的支持下建起的。
在电商直播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工作队背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海洋科学资源,王和锋正与茂名市科学技术协会交流,打算建立一个海洋科普馆,促进乡村研学旅热。此外,马踏镇荔枝山山海沉香产业基地、体育运动中心等项目也在乡贤直接投资、牵线搭桥之下推动开展。
“作为帮扶队队长,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做好帮扶角色,责无旁贷。通过深入马踏调研,开展了一些项目,在帮扶的过程中让马踏群众形成自立自强的意识,即使我们三年之期已满,或者未来帮扶队撤场,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不会停歇。”王和锋说。
产业之路
认证富硒土地 打下产业基础
“我从小在江西农村长大,投身马踏镇石古湾村的帮扶工作,很亲切也很充实。”驻石古湾村第一书记帅庆伟笑起来有些憨厚,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他,扎根海洋地质调查和科研7年,由海洋强国阵营转战乡村振兴主阵地。
“海洋地质与乡村振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很多共通之处。”帅庆伟说。他深知,无论是探索千奇海洋还是耕耘广袤乡村,都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曾做过土地土壤普查,帅庆伟翻阅和学习资料时,发现马踏镇的富硒资源有很大潜力。工作队商量后,他随即向单位提出申请,帮马踏进行富硒天然土壤认证。
“土壤采样会不会破坏农作物?”“认证了能带来哪些提升?”“要怎样配合工作?”……得知要进行土地监测,石古湾村村民议论纷纷。
“技术人员可能到工作队部署点,也可能去大家的土地上进行取样,我们会确定土壤取样的范围和深度,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干扰。”帅庆伟向村民解释道。
为推进土地认证工作,工作队还向镇里汇报情况,组织村干部召开会议,通过微信群告诉村民土壤认证的步骤和意义。
从筹集资金、专业人士土壤取样,到实验室测试……帅庆伟协助单位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完成了马踏镇石古湾村、黄羌村和下山村生态农业地质调查,开展1:1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丰富的富硒特色资源。
“按0.40mg/kg圈出的富硒土壤区内农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富硒率,石古湾村土壤的含量达到了0.79mg/kg。”帅庆伟说。
2022年12月,石古湾村土壤经过检验,获得由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广东省地质学会联合颁发的天然富硒土地认定证书,成为茂名地区首个获得省级认证的天然富硒地块。
有了权威认证,该如何发展,是一道摆在帅庆伟面前的难题。为此,他带着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去江西富硒土地区域调研,学习先进产业培育方法和管理经验。
此后,工作队联合马踏镇政府,探索运用“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初步建成富硒水稻、富硒综合农产品和富硒沉香茶叶3个种植示范试验基地,为打造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奠定了基础。
其中,富硒综合农产品种植示范试验基地年产值200多万元,流转石古湾麻窄村村民土地230亩,每年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近12万元,带动周边自然村10余户脱贫户、70余户一般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发放劳务费近80万元,促进村民年增收1万至2万元。
“还需把马踏富硒产业的品牌打造起来。我们这一届发现资源,打造和推动资源进一步转化为产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帅庆伟深知,要不断挖掘马踏地区的富硒资源价值,以龙头企业带动,让村民形成共识,从打下基础到做大做强产业,为石古湾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帮扶之路
防返贫重点监测 消费帮扶拓销路
“20年前,我读书时坐大巴经过马踏,那时候这里很破旧,三年前过来帮扶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队副队长麦彤宇是电白水东街道人,当时她毫不犹豫报名了帮扶队,从广东财贸职业学院踏上了建设家乡之路。
麦彤宇的微信头像是在田间拍摄的,照片里她戴着草帽,手捧稻穗,笑容满面,眼睛月牙弯弯。正如她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这张头像是她生活的缩影,朴实却充满力量。
“家里的收入来源有哪些?”“您的健康状况怎么样?”“这些政策和法规可以了解一下。”……马踏镇有11户防返贫重点监测户,是工作队日常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存在。有的农户白天在田间干活,麦彤宇就利用晚上时间走家入户。
麦彤宇的一部分工作是负责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和帮扶资产管理。工作队队员要负责全镇的走访,她制定方案,每两人一组,负责五个行政村,队员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进行,之后汇总走访报告。工作队每年遍访马踏镇原建档立卡贫困户636户,涵盖家庭人口1582人,争取帮扶单位及干部职工、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近30万元,慰问脱贫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众。
“有一户邓姓人家,妻子有残疾,家里的收入来源靠丈夫。他们生了7个小孩,每隔一到两年,就有孩子面临高考或中考。”麦彤宇说,当地村委会为邓家全家申请了低保,她也经常走访邓家。
其大女儿考完上大学后,麦彤宇为其讲解志愿知识,申请助学贷款。并在她大学期间仍保持联系,解答大学生涯的困惑。
在麦彤宇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申请表,是为邓家的二女儿准备的。今年高考结束,麦彤宇就忙着给她申请乡贤资助。“在马踏促进会,热心乡贤也会资助一些困难家庭的优秀学子,让他们上大学。”麦彤宇说。
2021年9月,麦彤宇向派出单位汇报,为马踏籍学子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励志奖学金”。在学校的支持下,为入学成绩在全校排名前50%的马踏籍新生每人发放5000元。
“我们对接大型社区团购和商超渠道进行番薯、圣女果、生姜等农产品收购,还组织马踏产品参与消费帮扶11场。”据介绍,工作队持续向帮扶单位、社会企业和个人推销马踏镇特色农产品,三年来累计助农销售600万元。还搭建运营“马踏优品”电商平台,开通“书记直播间”。
“马踏有一款知名度较高的杨梅酒,以前的包装老旧,现在焕然一新。”麦彤宇说,学校大学生做毕业设计助振兴,运用专业知识参与马踏农产品包装设计;每年5月,工作队还邀请学校电商志愿者团队进行带货直播预热,打响马踏农产品品牌。
工作队还利用学校资源,建设乡村振兴学院镇村教学点,开展农技、电商、财务等培训22场1682人次,培训各类“土专家”102人。聚焦马踏人才培养,助力人才振兴。
█他们说
通过这几年的帮扶工作,我深深感受到,想达成乡村振兴的这个目标,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久久为功。
——驻马踏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王和锋
在乡村振兴的工作里,我们起到的是帮扶作用。如果没有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支持,我们这些工作很难推进。很感谢政府和村干部、村民对我们的信任,也愿意跟我们交流。有一些返乡创业青年,他们很有想法。正是因为许多人的一起支持和努力,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地得到实施。
——驻马踏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副队长麦彤宇
帮扶的道路上,我深深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复杂与美好。我们需要帮助村民们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想对村民们说,乡村振兴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你们的努力和付出,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力量。
——驻石古湾村第一书记帅庆伟
█实践
“四点半课堂”解决留守儿童看护空档难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马踏有不少留守儿童,即使在当地工作的父母,也比较难在四点半放学后接孩子回家。”王和锋说,乡村留守儿童存在课外学习少、心理关怀缺失等普遍问题。
帮扶队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帮扶单位选派人员到乡村支教、数字资源课件赠予、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帮扶村小学开展“四点半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兴趣学习、作业辅导和心理疏导等服务,累计超过2000人次参与。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对口帮扶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黄羌村,利用师资优势制作课件,远程对当地中小学生进行兴趣课辅导。另外两个帮扶单位有着海洋专业科普资源,也进行了相关课件制作和分享。
“工作队制定‘四点半课堂’开展方案,把课件分发给镇村下面的小学,与学校沟通,落实课堂,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王和锋说,实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衔接三者之间管理的“真空”时段。
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学校合理制定“四点半课堂”的陪伴计划,开展精准化、精细化帮扶公益服务。工作队动员校企合作单位、各界爱心人士力量、党员志愿者、本土社工、在读返乡大学生等,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专业化心理辅导,同时为丰富乡村儿童业余生活开展各项文娱和体育活动,做到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学生和定陪伴志愿者,用情用爱打造孩子的“第二课堂”。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还选派老师常驻石古湾小学,开展美术和音乐的第二课堂教学。“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给孩子上一节课。经过课外兴趣班辅导,石古湾小学学生获得了很多省、市、区级奖项。”帅庆伟说。
“四点半课堂”关注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结合心理沙盘游戏、儿童兴趣班、科普课堂、劳动课堂、马踏本土红色课堂、大手牵小手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全方位推进儿童服务和儿童家庭健康发展。
工作队还将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开展体育项目,例如篮球、羽毛球、武术、乒乓球等趣味运动项目,让大小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共同成长,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儿童的课余生活。
【统筹】邓建青
【撰文】颜志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