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已至。在刚过去的高考,东莞12345热线收到了许多噪声投诉,暖心群众为考生守护一方宁静。而随着气温升高,“烧烤经济”“夜经济”越来越火热,油烟扰民也成为了居民的“烦心事”。
如何提高治理效能,让烟火气少些油烟味、多点人情味?
近日,记者了解道,面对噪声扰民、油烟异味等执法标准难统一、监管信息难及时的城市管理难题,12345热线充分发挥协调组织作用,通过凝聚部门社区、积极上门调解、耐心引导等灵活方式,以柔性执法破解“顽疾”,寻求社区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推动问题实质性解决,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案例:24分钟消灭噪声,为高考按下“静音键”
“广场舞噪音扰人,严重影响高考生学习!”6月6日晚上,正是高考前一夜,东莞12345热线接到市民投诉,高埗亲水公园噪音扰民,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整治。
19时41分,热线将工单加急转出,东莞智慧城管指挥中心接诉即行动,启动处置程序并进行跟踪督办。
5分钟后,高埗城管分局值班人员到达现场,向公园广场自行组织广场舞、露天唱歌的群众耐心解释,请对方关闭音响,这几天避免影响附近高考生学习休息。
20时05分,广场噪音已经得到有效管控。从热线接诉到镇街办理,多部门协同、市镇联动处置,共计用时24分钟,交出一份高效、负责任的治理答卷。
案例:私人场所油烟惹人烦,部门多次调解排民忧
无论是餐饮行业还是私人生活场所的油烟排放,历来都是“老大难”问题。
一方面,私人煮食(居家)属于个人日常行为,没有法律条文禁止;另一方面,油烟扰民影响邻里街坊正常生活,理应得到处理。油烟乱排乱放问题,该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点?
日前,市民致电12345热线反映,位于主山社区槌子街与槌子大街横巷交叉路口,某私人店铺未合理设置油烟管道,产生异味,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要求相关部门处理。
经调查,该店铺属于私人物业,非商业性质餐饮店,城管分局暂无法采取强制措施执法,需社区作进一步协调处理。
主山社区核查发现,该店铺内设有一窗口,被设为厨房的油烟管道排气口,店铺日常产生的油烟气体,会被直接排入居民频繁上下的楼梯间。
社区工作人员随之与店铺负责人沟通,该管道位置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要对排烟管道进行拆除整改。
店铺负责人拒绝道,自己是偶尔在店内煮食,认为油烟对住户影响不大,不愿配合整改工作。社区多次沟通无果,该问题初步未能协调成功。
为化解矛盾纠纷,让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12345热线专班组织城管分局、主山社区居委会等再次前往现场协调处理油烟问题。
在现场,工作人员向店铺负责人详细阐述油烟扰民的危害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从自身和他人健康及减少邻里间纠纷出发,以解决诉求为目的,希望店铺配合落实整改措施,营造和谐共处的邻里关系,化解彼此矛盾。
同时,部门还提出了油烟管道如何更改设置的专业建议,避免油烟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
经多方合力协调,店铺负责人最终同意在一周内作出整改。一周后,相关部门、社区复查该店铺已完成整改,问题得以解决。
评论:听民声、化矛盾、聚合力、解疑难
噪声扰民、油烟异味之所以难处理,主要有判断难、执法难、成本难、合力难等原因。
噪声和油烟异味的感知程度因人而异,居民对于噪声的容忍度和对油烟异味的敏感度存在差异,执法标准难以统一。而噪声、油烟的即时性和易逝性,也对取证造成了一定困难。
对于餐饮业及私人场所而言,油烟净化设施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而社会生活噪声往往来源于市民群众的日常活动,如广场舞、装修等,管理和执法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还需要借助社区自治和居民共治的力量。
东莞热线联合多部门,通过柔性执法,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群众行为的正确方向,在管理和服务中让社区、商户、群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可以最大程度营造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民生跟着民声走,“解民忧”需要多方面的合力。相关部门、社区、热线可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商户的文明程度;完善相关标准和操作指南,提高执法的可操作性;合理运用“e执法”等数字手段,以数字应用和柔性执法提高监管和治理效率;鼓励社区自治和居民共治,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理格局。
南方+记者 陈琬莹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