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动了欧盟的哪根神经?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围绕电动汽车,中欧贸易再起波澜。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具体征收企业和税率为,比亚迪17.4%、吉利20%、上汽集团38.1%。中国其他参与调查但尚未抽样的电池电动汽车生产商将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

对此,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高度关切、强烈不满。德国三大车企也均在第一时间强烈反对。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直言,“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

由欧盟挑起的电动汽车贸易摩擦将会如何演变?将对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其背后根源是什么?

00:29

欧盟拟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贸易保护稳赚不赔?算盘打错!

此次欧盟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要从8个月前说起。

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BEV)启动反补贴调查,理由是从中国进口至欧盟的低价补贴电动车大量涌入,对欧盟电动车行业构成了经济威胁。

调查过程中,围绕抽样企业、补贴额度等问题,中欧双方多次交锋,宝马、奔驰和大众汽车也均警告,不要对来自中国的汽车加征关税。

按照欧盟的解释,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因为中国车企不公平地获得补贴。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认为,绿色发展是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共识,欧盟国家对于绿色发展相关项目也有大量补贴。世贸组织主张贸易自由化,但也有涉及“环境例外”的条文。

6月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辆电动汽车在欧盟委员会附近一充电站充电(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6月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辆电动汽车在欧盟委员会附近一充电站充电(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对于欧盟而言,此次征收反补贴税会在短期提高中国车企对欧销售门槛,但对欧洲车企并非全然利好,也难以阻挡中国车企的发展势头。

其一,长期以来,中国是德国车企的最重要市场之一。2023年,德国车企在华销售了370万辆汽车,其中仅宝马在中国市场就交付超过82万辆BMW和MINI汽车,占其全球总销量约32%。

一旦中欧陷入贸易摩擦,德国车企即使在欧盟的市场暂保无忧,但在中国市场的损失恐难以承受,最后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知道,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大约相当于欧盟整体的三倍。

这也就难怪,德国车企几乎是异口同声表示反对。换谁,都得着急。

其二,全球汽车产业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深度连接,近年来还在不断深化。比如,大众汽车在华设立德国总部以外的最大研发中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成为特斯拉在全球主要的出口中心,2023年在其全球产能中占比过半……

很多中欧汽车企业都是多年的合作伙伴,新建工厂、技术合作本来干得热火朝天,一旦欧盟强行加税,无异是对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重大干扰。

其三,历史早已证明,贸易政策绝非产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贸易保护也充当不了产业发展的长期温床。

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很多行业对反补贴调查早已不陌生,造船、光伏、机电等出口势头良好的行业,都曾被西方国家反补贴调查盯上。但事实证明,这些产业不仅没有因为反补贴措施失去竞争力,反而依托规模效应、技术和人才的持续积累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越来越显著的优势。

看一组数字,感受一下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硬实力:中国是光伏第一生产大国,为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中国家电贸易份额占全球38%,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列全球第一,今年以来船舶企业新接订单占全球近七成……

这些优势产业,无一不是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中实现的,在全球产业链上一步步攀升的。决定产业竞争成败的从来不是补贴,而是制造业的硬实力。

中国车企“能打”靠什么?充分竞争!

中国电动汽车能在欧洲市场广受欢迎,凭借的是高性价比,特别是智能驾驶性能表现优异,这并非补贴的结果,也并非恶性竞争的策略使然,而是逐步积累起的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不久前,比亚迪秦L DM-i发布,第五代DM技术、2100公里超长续航,关键是价格,9.98万元起……事实上,不少中国电动汽车车型在欧洲都是“加价”出售,这足以显示中国电动汽车的不俗竞争力。

不光比亚迪,包括华为、广汽埃安、小鹏等,不论是整车制造还是车载智能系统研发,仅广东的车企方阵,就足以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重要一席,更别说小米、蔚来、吉利等,每一家基本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更重要的是,这些头部车企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整体飞跃。目前,全球动力电池销售前十企业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总份额超过六成,是无可置疑的领跑者。去年10月举行的中德汽车大会上,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表示,欧洲对中国电池技术需求巨大,奔驰、宝马、大众等车企都需要中国生产的电池。

1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比亚迪自主滚装船“开拓者1号”成功首航。这艘装载5000余辆新能源汽车的巨轮离港赴欧,驶向荷兰符利辛根港和德国不来梅哈芬港。南方+记者 朱洪波 陶清清 通讯员 何柏颖 左佛亮 摄

1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比亚迪自主滚装船“开拓者1号”成功首航。这艘装载5000余辆新能源汽车的巨轮离港赴欧,驶向荷兰符利辛根港和德国不来梅哈芬港。南方+记者 朱洪波 陶清清 通讯员 何柏颖 左佛亮 摄

可以说,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领域,其势已成。

二十多年前,我们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市场换技术”,逐步掌握汽车制造的全链条技术能力,汽车及相关产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产业人才队伍。如今,中国在电动汽车这一新赛道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以至于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纷纷选择与国内车企合作,在数字化和电动化领域携手创新研发。

这种局面并非中国通过诸如“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政策实现,正相反,这是在一个不断开放的市场中取得的。入世之后,中国严格按照既定规则不断加大市场开放力度,从2018年开始,更是直接取消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吸引多家外资车企纷纷在华投资布局电动汽车生产。

在很大程度上,过去二十年的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图景,就是缩小版的全球产业演变历程。正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为数众多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蜂拥而起,“吹尽狂沙始到金”,一批有竞争力的车企逐渐脱颖而出,并成长为全球市场的佼佼者。

百年大变局的主推手?产业变迁!

每当有后发国家或区域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开展追赶甚至赶超,往往预示着全球产业新旧格局的交替和经济地理版图的演变。要想看清欧盟反补贴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不妨将视野放远一些。

1793年,英国使节团远道为乾隆祝寿,众多礼物中有一件最为令人意外——韦奇伍德(Wedgwood)瓷器。在当时,中国瓷器是世界贸易的“硬通货”,英国敢于把瓷器作为礼物来“硬碰硬”,背后是“高温计”等烧窑技术的赶超。

当乔治·马戛尔尼的使节船队进入南海,他或许没有意识到,一场中西方发展的大分流正在发生。

他也一定不会想到,200多年后,一艘巨轮以相反的方向穿过同一片海,产业经济的潮水随之再次改变方向:今年初,比亚迪第一艘汽车滚装运输船,从深圳启航,抵达德国不来梅哈芬港,卸下3000辆电动汽车,成为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闭关政策无法阻止古老中国与世界经济大潮脱节落后。200多年后的今天,贸易保护同样难以帮助欧盟实现产业实力提升。

正如6月12日大众汽车集团发布声明所指出的,自由、公平的贸易以及开放的市场是全球繁荣发展、保障就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基础。长远来看,施加反补贴税不利于欧洲汽车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资料:

《工业革命:历史、理论与诠释》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撰文】话题研究员 王彪 黄应来

【策划】黄应来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