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佛山市顺德区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获评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优秀等次。顺德区根据各镇(街道)的资源禀赋,精准施策,打造亮点特色,形成了10个典型示范案例,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生动局面,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建设走深走实。南方+顺德频道推出系列报道,探访各镇街推动“百千万工程”的一线实践,敬请关注!
漫步古城古镇,欣赏传统建筑;近距离观赏龙舟竞渡,感受非遗无穷魅力……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家门口”“新中式”旅游走红,传统节假日激发了广大游客对国风文化、特色民俗的探索欲望。
作为顺德区唯一同时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两个国家级称号的古村,位于北滘镇的碧江社区如今正聚焦“百千万工程”,立足深厚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禀赋,让千年古村绽放芳华,成为广佛及周边地区市民游客的旅游胜地。
累计投入1.2亿元推进活化升级
日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通知,同意485个行政村(社区)创建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佛山共有26个村入选,其中北滘镇碧江社区榜上有名。这是继去年底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社区)后,碧江社区荣获的又一省级殊荣。
历史悠久是碧江社区的金字招牌。如今,社区村内拥有金楼古建筑群(国家级3A旅游景区)1个,现存祠堂20多间,省、市级文物保护建筑18处,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村心大街、泰兴大街“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2片,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依旧闪耀着灿烂的历史光芒,一砖一瓦诉说着悠远深邃的历史。
对于碧江古建筑保护,各级政府始终高度重视。2015年,碧江社区便纳入佛山市首批13个特色古村落活化升级名单,并于2023年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名村示范案例,成为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据统计,近年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用于碧江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
在此过程中,为了在活态保护与发展中留住“根和魂”,当地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的保护工作机制,成立碧江古村落活化工作小组,邀请专业团队组建碧江古村落活化专家小组,坚持“历史的就是现代的”理念,对碧江的村落格局、历史街区、古建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价值要素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
“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是碧江古村落活化升级的独特打法。当地积极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多个社会团体、公益组织、文化公司进驻,盘活村内闲置古祠堂、旧民居,打造了德云居、碧江金楼等特色美食品牌、历史文化景点,将美食“流量”与游客“流量”汇聚在一起。
此外,碧江还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通过慈善福利、教育激励、文旅发展、古建修缮等方面积极发动企业商家、乡贤村民积极参与,撬动社会资金解决古民居修缮活化问题,不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理念。
碧江金楼。
暗涵复明重现古村“墟街水巷”
北滘因水而名、因水而盛,作为三江水道交汇处、往来船只必经地,碧江更是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中,村心涌是碧江的重要水脉,更是“五兽当关、九龙入洞”山水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百年的建设,村心涌沿线形成了“墟街水巷,祠堂林立”的典型梳式布局组团,汇集了众多岭南传统建筑精华。但随着村落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今村心涌被覆盖为淤积严重的暗涵,不利于汛期防洪排涝,也对河涌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为此,碧江已于去年启动历史文化街区村心大街的暗涵复明工程,将对北起承德路与村心大街交叉口、南至白门口街与汀涌横街交叉口的总长约719米路段,恢复河涌故道。
碧江启动历史文化街区村心大街的暗涵复明工程。
同时,当地还将以“传统地景、记忆廓形、时代精神”为主要策略,重点设计碧江水闸门、慕堂苏公祠、碧江金楼、德云新桥与九龙入洞点等五个景观节点,复现村心涌“开源节流、涵碧潮声、夹水而肆、九龙归海”的典型历史风貌,让千年古村重现“墟街水巷”之景。
碧江德云桥。
焕发新活力的百年古村,每一名村民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历年来,碧江村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共完成民生工程80多项,该村更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居民多元参与平台,探索出一条具有碧江特色的社区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社区建设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同体。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传统文化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和可参与的活态体验,增强了市民游客对岭南文化的认同,也凝聚了人心。”碧江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碧江将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与乡村振兴发展,努力打造成一个党群关系更融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社会治理更有效的美丽宜居社区,让千年古村焕发新活力。
南方+记者 李欣
北滘镇“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供图
■专题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