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被误认是医学专业的新工科,究竟是“天坑”还是“风口”?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冷热专业面面观·医学季#

生物医学工程,一个自带“迷惑性”的专业。

名称里叠加的“元素”让人不禁疑惑:它属于生物学类、医学类、还是工程类?考生和家长更想知道的是,这究竟是所谓的“天坑”,还是未来的“风口”?

只有真正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人才知道,从15毫米长的心脏支架到2米多高的核磁共振仪,从医学图像人工智能分析到肿瘤治疗纳米载体,在高速运转的医疗机构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它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强,大健康产业成为了新的蓝海。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个面向健康产业需求、开展医疗产品与器械研发转化的新工科专业。

不过,对于有兴趣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考生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最精准有效的参考信息?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谢国喜建议,重点关注各大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培养周期等角度,打破信息壁垒,精准定位。

近三年部分开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广东高校录取分数及排位。数据来源:根据各高校公开信息进行整理

近三年部分开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广东高校录取分数及排位。数据来源:根据各高校公开信息进行整理

省流版: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大健康产业感兴趣,还要有深厚的数理基础支撑。

就读期间会涉猎多个学科的领域知识,本科毕业后升学选择方向较广。

研究生在医疗产品器械研发应用方面更具优势,但本科毕业生同样可从事相关研发工作,就业选择面广。

不同院校因学科优势、平台资源等差异,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别,考生报考前可重点关注公开发布的人才培养方案。

01            

主要学些啥?

生物、医学是修饰,工程是核心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主要学生物,还是学医?”

如果要盘点那些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误解,这样的问题绝对榜上有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从教多年,谢国喜花了不少时间来解释——“我们是一个工科专业。”

不难理解,许多初次接触这个专业的考生会根据字面顺序,认为这是一个生物类专业或医学类专业。

如果从问题与目标导向来看,这一点似乎也有些道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解决的,是生命医学健康领域中的预防、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等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面向“大健康”领域的问题。

这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其他典型工科专业的最大差异。一个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许对各类材质、工艺、设计与生产都非常熟悉,但他却不一定知道用哪种材料才适合制作一个心脏支架。“这就需要生物学和医学的背景。”

谢国喜认为,从专业的英文名“Biomedical Engineering”来理解会容易得多。“生物”(bio)与“医学”(medical)是两个修饰词,限定了这门专业的应用领域,但如果要回归内核,生物医学工程的“灵魂”依然在于“工程”(engineering)。

“我们为大健康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核心手段还是要落脚在工程研发上。”谢国喜解释,作为一个“新工科”,生物医学工程本质上是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解决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各种问题。

以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其下包含医学电子信息和生物医学材料两个方向。前者关注培养具备在医疗器械、医学电子技术、医学智能影像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能力的人才;后者则围绕诊疗康复所需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纳米科学等技术,培养能够进行新型医用材料及其相关医疗器械研发的人才。

广州医科大学番禺校区一期。

为此,学生们在具备较强数理基础的同时,还要掌握生命科学与医学基础知识,再叠加程序设计、信号处理、图像识别、纳米科技、材料加工等工学理论与技能。这种工程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正是生物医学工程作为“新工科”专业的“新意”所在。

不过,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后,如何才能发展专长,避免泛而不精?

答案在于“宽基础+深方向”的培养模式。谢国喜介绍,新生大一入学后,在修读数理基础课程之外,还会通过一系列导论课程,接触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各个领域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课上,教师团队结合各自学术专长,从不同角度开展授课,使学生迅速对专业形成初步认识。”谢国喜表示,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也能够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为大二的专业方向分流做好准备。

大二开始后,学生围绕专业方向,深入学习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并逐渐从单一的理论学习拓展到项目的实践与研发。“目前,我们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实践训练与研究工作,在学期间就能够接触到许多前沿科技项目的研究及应用。”谢国喜介绍,根据要求,每位本科生在毕业之前都需要参与到一项具体项目实践或研发工作中去,努力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作出贡献。

02            

毕业去干啥?

深造赛道广,研究生更受青睐

寇怡歌是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四毕业生。今年下半年,她即将前往香港大学继续攻读生物医学材料方向的研究生。在刚刚过去的申请季里,她斩获了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境外高校的录取。在她身边,还有不少选择在境内知名高校继续升学的同学。

“因为我们本科期间就涉猎了许多课程,所以在深造时,能够选择的范围也比较广。”据寇怡歌观察,她身边的同学中,除了像自己一样继续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深耕外,还有人凭借多学科背景,进入公共卫生等医学类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传统工科类专业深造。

谢国喜表示,根据近两年的统计,学院里选择考研并被成功录取的学生已经超过40%。背后的原因,除了深造可选择的范围较广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考量——用他的话来说,是因为这门专业“门槛高”,但发展空间“上不封顶”。

他解释,因为医疗产品与器械的研发生产往往需要较强的科研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支撑。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经过系统化、专业化训练的研究生在产品研发应用方面的能力会更强。

产品技术研发始终是大健康产业中的核心环节,经过在校学习期间的训练和积累,毕业生能够迅速发挥才能,并受到企业更多的重视和培养,后续还有望转入管理岗位任职。此外,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与服务需求的增长,大健康产业正处在上升发展阶段,不少在头部医疗器械企业积累够经验的毕业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创业,打拼一片天地。

如果不打算攻读研究生,是否意味着选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性价比”有些低?

就业市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据统计,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平均薪资在学校各专业毕业生薪资水平中位居前列,粤港澳大湾区是他们的重要就业目的地之一。

一直以来,坪山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辖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图为深圳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36675家,其中广东拥有6460家,全国占比17.61%,排名第一。深圳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广州黄埔生物医药基地正吸引着大批生物医学科技公司在这里扎根,为毕业生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谢国喜指导的一位本科生在毕业后成功入职深圳一家医药器械公司。他笑称:“原本特别希望她能够留下来继续读研,但估计企业开出的薪水非常有吸引力。”

03            

报考注意啥?

院校差异大,重点关注培养方案

回顾自己过去4年的本科学习,寇怡歌很庆幸,自己找到了真正热爱的领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的方向很多,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驱动自己去探索感兴趣的内容并坚持下来,难免会感到有些迷茫。”她说。

对此,谢国喜也很认同。与宽基础的培养模式相对应,面对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学生在应对课业难度挑战的同时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以课程设置为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时安排上,与其他工科专业并没有差异。但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学习影像解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等背景知识,更不用说还有更具挑战性的工程类专业课。

谢国喜直言,一个学生要同时具备扎实的数理知识基础,生物医学背景,以及电子信息、生物材料等专业知识技能,必须要有强大的内驱力。

此外,他认为,报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至少应该“喜欢动手”,同时关注人类生命健康议题,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享受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过程。

随着学科建设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扩大,今年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招生人数将从90人扩大至110人左右。不过,谢国喜也提醒,有意向报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要留意不同院校间的“个性”差异。

实际上,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专长往往与学校的优势学科、平台以及师资力量有关。

广州医科大学作为医科院校,依托广州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更加聚焦呼吸、心血管、神经、代谢及运动等相关疾病的诊疗需求。

此外,广东省内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开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医学影像工程、智能医学信息、前沿生物材料及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各有特色。

对于刚结束高考的学生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关信息,为志愿填报提供参考?“一定要参考专业培养方案。”谢国喜指出,各个高校所公布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都经过了多轮打磨审核,相较于互联网平台上搜索到的专业简介,专业培养方案针对性地呈现了培养目标、模块设置、具体课程安排、培养周期等信息,能够有效帮助广大考生精准定位。

【采写】南方+记者 陈子阳 黄锦辉 实习生 王妍程 通讯员 广医宣

【海报设计】刘子葵

往期阅读>>>

悄然升温的冷门医学专业,性价比在哪里?

风口上的口腔医学专业,哪些人最合适报考?


编者按

2024年高考已结束,考生也将迎来志愿填报的重要时刻。近年来,专业有冷有热,影响着考生报考信心,也对大学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新考量。

为加深公众对相关专业的了解,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冷热专业面面观”报道栏目,深入剖析广东多所高校“遇冷”和“热门”专业的真实面貌、就业前景,并呈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转型作为,服务广大家长考生。

编辑 余佩 冯颖妍 张茵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