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个人广告是“E人屏”,也是公共议题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默 达

日前,广州地铁开通个人广告投放业务,因其“太需要勇气”,被许多网友称为“E人屏”,引发广泛关注。

车站内用于投放广告的高清大屏,如今成了彰显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有人借此向好友表达生日的祝福,或是单纯“整活”;有人希望借此机会找到挚爱,自曝照片“为爱冲锋”;还有人将它当作“求职神器”,将个人简历一并展示,一天下来电话响个不停。

个人投放广告其实并非新事物,如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就接受来自全球的商单,花城广场地下的屏幕亦有许多明星粉丝投稿,我国的户外屏幕不少,在影视桥段和现实生活中,都有人愿意尝试。在地铁车站投放广告也是同理,一方面,投放者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也可能达成既定目的;另一方面,地铁公司充分利用既有宣传资源获取额外收入,也能减轻日常运营的压力,可期待更好让利于民。

商机往往也伴随着风险和争议,需要考虑到地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23年,广州地铁日均客流量破800万人次,作为市内和城际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的商业价值和宣传价值同样值得重视,因而投放什么广告,公益和商业、企业和个人的比例如何确定,谁来担保内容质量,如何定价等,也成为颇接地气的公共议题。

近年来,关于地铁广告的争议不少,大多与其中的内容和表达有关。北京、上海、西安等多个城市推出“整车广告”,部分公益主题被市民点赞,但也有个别商业广告被批评“太丑”;亚运会前夕,杭州地铁中某酒类品牌推出题为“爸妈电竞宝典”的广告,主打“土到极致就是潮”,尽管流程符合规定,最终也在争议之中作下刊处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减少争议性的表达,就必须把工作做到前面去。开展个人广告投放业务,更需要严格内容把关,确保广告主题积极健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出现有不良引导性、违背公序良俗的争议内容。让“个性”区别于“任性”,避免“无心之语”伤人。地铁方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好用稳妥的广告模板和发布建议,也是有益的做法。

更进一步来看,地铁的公共性,也让众多市民对它提出了更多期待——期待它是遮风避雨的港湾,安全快速地将我们送往远方;也期待它是“上班族”和“追梦者”的精神家园,多提供些人情味、归属感。地铁开通个人广告投放业务,也是主打“听劝”,迎合市民需求的体现。

在这个层次上,广州地铁早就是“老网红”了,如果你在乘坐时留心,或许就会发现在部分站点早有“情感树洞”和“留言板”,记录了来来往往陌生人的心愿;下雨时没带伞,可以到每个站点的服务台领取免费的黄色雨衣,虽然不厚但却浸润丝丝暖意;近日开通的“大湾区地铁”,让城际旅游、探亲访友更加便利,好评不断……当“第一个在地铁广告投简历的人”“某某大小姐生日快乐”冲上热搜,我们不只在为个性点赞,更是在为细节处的服务意识喝彩,并思考这座城市的气质为何吸引人,活力又体现在哪里。

编辑 张鹏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