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东高考作文题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智能互联当下,呼唤独立深度思维
顺德一中青年教师 彭伟昊
当孔子在私塾教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可曾会想过,跨越千年,如今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仅仅需要动动手指头,几秒钟刷新即可。新时代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帮助人们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样看似问题减少了,但我认为,智能互联当下,需要更多新问题的提出,呼唤着更加独立深度的思维。
其实,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的问题,都是我们曾经解决过的“旧问题”。从古至今,从口语时代部族经验的口耳相传,到书面语时代知识以纸质书籍媒介的广泛传播,再到如今的网络时代的电子媒介;无论是家传秘方,是《十万个为什么》,还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些都是“旧问题”的已有答案和经验总结。的确,诸如ChatGPT、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够更好地帮我们解决多样情境之下的复杂问题,但究其本质,仍然是对人们已有认识的综合应用。
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万事万物的发展,也依靠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但这背后,是对独立和深度的思维的呼唤。有了独立深度思维,就可以不断追问,提升问题的档次,并推动事物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个思维,恐怕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不好的问题。请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提供的已有答案能够适用于所有的问题吗?一定正确吗?会不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一直依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问题,人是否会产生惰性,丧失思考,最终沦为他者的傀儡?在独立与深度思考下提出的这些“新问题”,不是不好的问题,而是在不断深入追问之下对旧有认识和已知答案的质疑和打破,是对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
智能互联当下,我们要高举批判创新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在批判创新中寻求独立,在不断追问中抵达深度。歌德说:“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发展个性。”我想说:“人类最大的快乐就在于追问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帮我们减轻解决“旧问题”的负担后,我们更应该腾出空来去提出、思索以及解决“新问题”,而不是选择放弃思考。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孔子亦谈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仍然高呼着从所未有的“新问题”。
当今的我们,作为新青年,更应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去打破、去质疑、去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与提出中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要坚信,问题的答案永远不是思维的终点,时代的发展永远等待新的征程。
教师简介
彭伟昊,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顺德一中校友。在大学期间荣获校级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并作为队长带领支教队伍获评国家级称号,被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热心语文教育,阅读写作,任教期间荣获第十六届广东省中小学“暑假共读一本好书”教师组一等奖。
教育格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点评
作者沒有直接回答“多与少”,而是抛出:“高举批判创新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大旗,在批判创新中寻求独立,在不断追问中抵达深度”的问题观点,说明作者看透了出题者的意图,作为新教师敢于“下水作文”值得肯定。今年高考作文看似“多与少”的回答,其实涉及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是“面对人工智能,人类该怎么办”的问题。题目表面上看上去平淡无奇,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大家都有话可说,但是题目的限定也非常的明确,如果考生突破了这个限制范围去大谈特谈人工智能,就忽视了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和主旨,这种情况可能现在还有很多考生都没有意识到。尚若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辩去思考今年的作文,便是上乘之作。
顺德一中正高级教师、三级教授黄滨
初审:廖伟梁 复审:吴近昕 终审:何训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