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阳水运兴衰,隐藏着这座城怎样的生长密码?丨阳江历史文化行

南方+

开栏语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023年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阳江港在哪?当然在海陵湾!

然而,历史上的阳江港不靠海,而在相距三十公里左右的内河:阳江县城西的漠阳江畔石觉头——今阳江市区西面的石觉寺一带。

阳江背山靠海,河流众多,历史上很长时间里,相比海上风波险阻,内河水运优势明显,也较为发达,过河渡船,商旅、运输也以水道为主,漠阳江则是水运的核心。

石觉头一带江面最为繁华,以此为核心,北自西濑,南至今城南新区城南西路的漠阳江两岸,虽只有四五公里,却密布着数十个码头。

曾经,这一带的江面,帆影重重,南来北往的商船、客船等云集于此,或从这里转运至阳江县、阳春县各地,乃至周边地区、省城和外省。

如今,这里只有石觉寺一带的沿岸常年停靠着稀稀疏疏的渔船,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江面,见证了阳江内河水运的兴衰。当代以来,陆地交通快速发展,海运兴盛,而内河水运的兴衰,恰恰反映了阳江这座城市数千年来的成长密码。

阳江港曾在阳江市区的石觉头一带。

阳江港曾在阳江市区的石觉头一带。

码头见证

明清内河水运迈入繁盛期

历史上,阳江陆路交通向来梗阻,而阳江滨海,又内河密布,水路自然成为人们出行、商业贸易运输重要选择。

据悉,阳江全市河流达403条,其中漠阳江最大,发源于阳春市云雾山,向南奔流而下,贯穿阳江南北全境,由北津汇入南海,其中一级到三级支流达20条,覆盖了今天阳春市、江城区、阳东区、高新区。西面的阳西境内主要河流7条,且与大海相连。

阳江在很早时代或已有水运活动痕迹。1959年在阳江海陵岛闸坡镇发现的丹济村遗址和红坎头遗址,已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海陵岛已有人类生活。据广东科技出版社《阳江海区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一书介绍,海陵岛原是分隔的7座海岛,后来由于海积和冲积作用,使7座海岛连接而成。新石器时代岛上人类或应自生活在古阳江大陆乘舟而来。

1  南方+ 陈步上 拍摄

阳江在先秦时代属于百越之地,越人善操舟,已是学界共识。《广东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认为,古代广东航运在全国处于独占鳌头地位,早在先秦时代,已处于水运活动阶段。

南北朝时,文献中已有海上活动的文字记载:南齐永明三年(485),“越州南高凉俚人海中网鱼,获铜兽一头”(《南齐书·祥瑞志》),南齐高凉郡治在今阳江江城区。

到唐初时,高凉人水运应已很发达,能远航到长安:《新唐书》卷三十五冯盎传记载,贞观年间,冯盎族人冯子猷驾船,装载一船金子入京。

不过,阳江水运的兴盛,应和广东一样,是在明清两代。《广东航运史》认为,广东到明朝初步形成航运网,明清两代航运业进入了繁盛期,码头在文献中记载越来越多,是最重要的证明。

码头,历史文献中以“津渡”形式呈现,人们从码头过河渡船,或是经此运输旅客、货物装卸和舟船停靠。其实汉代或已有码头,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安胤认为,汉代高凉县地,今阳东区红丰镇麻汕及钓月村一带或已有码头,因为当时高凉已参与丝路贸易,不过可惜暂没有发现码头遗址。

即使在明朝时,阳江文献记载津渡数量不多,其中明嘉靖十四年前阳春县(即今阳春市)有津渡7个,阳江县(含今江城区、阳东区、阳西县以及高新区和海陵试验区)有12个,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分别增加到10个、22个。

自清朝以来,津渡数量增长迅速:阳江县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已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3.85倍;阳春县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5.8倍。

2  南方+ 陈步上 拍摄

津渡有官渡和私渡之分。万历十六年(1588年)《阳春县志》记载,位于阳春县城西门外的“河亭渡”和今天阳春市春湾镇那乌河岸的“那乌渡”,为官渡。道光元年(1821年)《阳春县志》记载有19个津渡中,有7个为官渡。

一个有趣现象是,阳江县码头数量一直高于桥梁,不知是记载遗漏还是阳江县水运发达之缘故?

从津渡分布来看,阳江县城西及西南10里内最为集中,在康熙早期,这里有10余个码头,占了两阳地区的两成以上;到道光二年占比虽然下降,但数量却至少增加了一倍。毫无疑问,这里在两阳地区航运路线上占据着主要地位。

阳江港,更在历史上长期位于阳江县城西。《阳江县志》(2000年版)记载,新中国成立前,阳江港就在石觉头,即今天阳江市区石觉寺附近,不过早期没有建码头,船舶装卸货物靠自然河岸或船与船过驳。新中国成立后,该港是县重点投资建设港口,县阳江港务所几次投资,建成了石觉头和江城河堤作业区。

以阳江县城为核心

连通两阳和省内外

通过码头,尤以阳江县城西为中心,在两阳地区织起一张内河海运联运网:对内,连接境内各河流沿线,对外,海运从此出发。

至少在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这里已与阳春通航。其中,阳江县城北面漠阳江畔的有“沙河渡”船通往阳春,至少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仍在使用。

向东,此时也与今天阳东区的合山镇、那龙镇有直达渡船。其中,在今合山镇莲塘村附近有“莲塘新渡”到县城附近区域的“步场头”(应为埠场头,在今埠场镇埠场村),“乘潮一夜可至”;在今那龙镇有“那龙长渡”到县城外的西埠,下午3时到5时开船。

清朝到民国初年,阳江县境内水运线路更为清晰,今阳西县境内、海陵岛有多个码头通航阳江县城。

历史上,阳江县城环城河与漠阳江水系相连,也曾长期通航。县城最早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为土城,外围绕城有护城河,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为砖城,到万历七年(1579年)引漠阳江水注入环城河。

历史上阳江县城环城河与漠阳江连通,且通航(此为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县城舆图)。

历史上阳江县城环城河与漠阳江连通,且通航(此为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县城舆图)。

清光绪拔贡陈芸池有诗《乙巳(1905年)重九同人泛棹登高北山有感》写道:“鼍江江北北山头,重九登高客泛舟。雅集群贤开胜会,肯抛佳节负清游。”诗中“客泛舟”应指乘船到北山的情景。

邓格伟在《梦鼍集·阳江风筝史话》记述了清末民初阳江县城到北山的航线:“重阳节时,富绅商贾、文人墨客,多泛舟至北山,先出西城门,在河堤官亭口下船,经上濑园仔渡,过金鸡阁、北山巩桥后,在巩桥旁边的水松根上岸,入北庙,登北山、东山。”

河堤官亭口,应在今阳江市区河堤路一带;巩桥,清朝至民国的阳江县志一般写作“北门桥”,在县城北门外。也就是说,阳江县城护城河至少从北门附近可通航到西门外的漠阳江。

海运,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也从阳江县城西的阳江港出发,经北津港进入南海,通达沿海城市和地区。该港利用漠阳江便利条件,成功将内河水运和海运连接起来,也是阳江县与毗邻的阳春、恩平、电白、台山、海南岛、香港、澳门及本省各沿海港水陆货运的集散港。这里也是阳江最大货物港口,吞吐量最大,其中在1985年至1987年吞吐量19万吨,其他货物港吞吐量只有其一半。

曾经,海关机构设于此。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海关机构粤海关,在石觉寺附近设总口,以抽货税。当时,粤海关下设7大总税口,高州府下设梅菉总税口,阳江口属于旗下两大正税口之一。1964年,又在阳江港即石觉头设置口岸,开展对香港、澳门的外贸进出口运输。

与商业集市相连

筑起一条水上贸易网

在这张水运网里,除人们渡河外,航线或许多码头往往与各地墟市相通联,从而构筑起一条繁华的水运商业贸易网络。墟市是商业交易市场,每天开市的一般称“市”,隔几天或一段时间开市的一般称“墟”或“圩”。

在康熙二十年,阳江县记载有37个津渡,附近有墟市的渡口至少有13个。其中,至少在清初,阳江县城西靠近漠阳江附近有墟市“西街”。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记载,西街最早在城内,到康熙二十年时已搬到了西门外码头附近,每天天一亮开市,到食时(大约早上7-9点)散市。为何会搬到西门外码头附近?文献中未说,推理或因便于各类货物运输和周边乡民渡船。

《阳江商业县志》统计,光绪二十四年天天开市的圩场集市有4个:闸坡市、溪头港、东平墟和大澳墟。均靠近港口等水陆交通便利之处,应与当时兴盛的海运密切相关。

闸坡市在今海陵岛闸坡,靠近闸坡港,于清嘉庆三年开;溪头港位于今阳西溪头镇附近的海陵湾,于嘉庆十八年开;东平和大澳墟在今东平镇,于嘉庆年间开,其中大澳曾长期属于新宁县(今江门台山市),依托大澳港,商业非常兴盛,在清朝作为新宁县政治副中心长达100年。

在阳春县,1996年《阳春县志》认为,自清代集市“多向水路交通便利和人口密集地方转移”。

该志记载了清朝水路通墟市情况:阳春县城沿漠阳江逆流而上可到合水圩(在今阳春市合水镇)、黄泥湾圩(在今春湾镇,文献也有写作春湾圩,应是此圩或在同一地附近),从合水圩向西经漠阳江支流西山河通航至丰岗圩,那乌河上游那乌墟,可通航至那乌堡新龙圩,轮水河可通航至轮水圩,塘底河可通航至石菉圩,企墈河可通航至企圩(今称龙门圩)。

北津、黄泥湾、那龙

沟通外地水陆交通中转站

两阳水路航线中,除阳江县城西外,还有三地极为重要,是沟通两阳地区与外地的中转站,分别为北面的黄泥湾、南面的北津、东面的那龙或莲塘。

黄泥湾,为今阳春市春湾镇,在明清时期,这里是阳江乃至粤西地区进入西江流域,北上肇庆必经的水路和陆路交汇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东通史》明清部分认为,清朝广东水陆交通中主要有四条通道,其中,西路为广东交通大动脉,“顺西江而下,经肇庆可达广州、佛山,进而通向海外,亦可经肇庆附近的西江支流新兴江,越过天堂与春湾之间的山隘,连接漠阳江,接上陆路抵达高州、雷州等地”。

连接漠阳江的就是黄泥湾。1996年《阳春县志》记载,明清两朝至民国时代,在海运未通之前,广东下四府一带(今粤西、海南岛)赴京应试及宦游者,必经县境,“以上至春湾,下达三甲、八甲之水陆路,成为当时之官道”。其中,春湾起陆北行经新兴天堂直达河头转乘民船抵肇庆,水路则自春湾经漠阳江顺流而下,转潭水河至今阳春市三甲镇,并在八甲圩下船登陆,经罗黄岭分水坳入电白,从乔连转双滘河取道石碧至双滘圩上岸后,经春茂界石灰岭入茂名境……

该志还记载,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广东沿海城市,海运和珠江航运线中断,漠阳江运输成为后方的一条重要运输线,两阳地区许多物资均装船运抵输送春湾圩,然后上岸装独轮鸡公车(每天营运有数百辆),陆路运至新兴县河头圩装船北出西江转运各地,内地物资也自此路线运输到两县。此时期,“春湾商业崛起,沿江的三甲、潭水、岗尾、东门、合水等集市,圩日上市海产品、国外日用品、布衣、家具摊档亦相继增多,集市成交总额一般增长10%—30%不等”。

北津港曾是阳江第二大港口。

北津港曾是阳江第二大港口。

北津,则是漠阳江沟通海运的中转站。早在明朝中叶就被人称之为阳江要害,“东接闽,西过高、雷、琼、廉,通安南、越裳、海上诸番之国”(明叶春及《新筑北津寨记》)。这里还有港口,新中国成立前,北津港是阳江七大海运港之一,也是三大货运港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港口货物年吞吐量8.5万吨,仅次于阳江港。

那龙,在明清时期就是阳江县东面“门户”,沟通广州府恩平。具体线路为两阳县沿漠阳江干流转那龙河在那龙上岸后,经陆路到恩平。恩平有锦江河,与西江河相通,可达广州。到抗日战争时期,那龙跟春湾一样也迎来繁盛期,“阳江城的货物运往那龙后,就由挑夫、牛车、独轮车等把货物转运到恩平。到那龙圩作‘挑担’苦力的挑夫有上千人,货运牛车二三百辆,源源不绝地把货物运走”(阳江市政府网2020年10月18日《与海丝路对接的漠阳江航道》),至今,那龙圩仍在使用。

《广东通史》明清部分提及到这条路线,认为是通过驿站即莲塘驿(今阳东区合山镇莲塘村)接驳,走内河水路通海路达粤西其他州县和海南。其实,早在明万历时期,那龙和合山镇莲塘附近那龙河有通县城附近的渡船,一天可达,明万历时大戏曲家汤显祖被贬湛江徐闻,也是自恩平陆路到莲塘驿,后从阳江然后渡海到徐闻。不过是从哪里下海暂无明确记载。

1996年《阳春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除春湾外,货物自“阳江县那龙圩转运四邑”,构成漠阳江主要贸易网络。

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载明朝前期曾在阳江开凿运河。

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载明朝前期曾在阳江开凿运河。

打通粤西到省城水道

开凿运河,功败垂成

黄泥湾和那龙(莲塘)在明清之地位,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是,漠阳江流域独立于广东其他河流,发源于阳江,由阳江北津入海。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离开了水路,沟通并不便利,也正因如此,早在明朝中前期,就有官员试图开凿运河,打通那龙河与江门的潭江,从而连通西江流域水道。

康熙二十七年《阳江县志》记载,明成化六年,佥事陶鲁开运河,一自那龙渡东一里多开凿,计划打通到今江门恩平市阶山铺水,然后通道江门开平市的岘冈镇。一自绵羊涌,开凿,计划使之西流达到麻濛河,然而,“皆遇石而废”。

阶山铺是位于恩平的一个驿站,根据描述来看,该铺应在锦江河或支流旁,通水路,运河如开通,两阳地区到江门的恩平市、新会市水路可到达。

为何要开凿绵羊涌到麻濛河运河呢?绵羊涌,在今天江城区埠场镇或高新区平冈镇一带,应流入漠阳江;麻濛河发源自江城区罗琴山,南流入今阳江港。如能凿通,阳西与阳江城区的内河航道则通。而历史上,阳西到今阳江城只能走海路,从北津入漠阳江,海路风波险阻。

参阅其他史料会发现,阳江两处开凿运河,是为了实施更宏伟计划:打通粤西高州府到省城广州的水路通道。

陶鲁,明中前期的边疆名臣,曾任广东佥事、广东按察副使等职务。光绪《高州府志》这样记载开凿运河目的和路线:电白背山临海,不通船,“与会城隔绝,货贿不至”,“陶鲁召父老咨询地理高下之势,泉流通塞之宜,知可浚河达阳江通省”。

于是,计划开通电白到省城的水道。其中,从电白的麻茂开凿运河到五蓝渡(今茂名电白区五蓝村,在儒洞河西岸),然后渡海到阳西县的儒垌镇,又通达阳西县织篢镇太平村一带,“而直陇,而白宿,抵步头场以入阳江,由恩平蚬冈竟至省”。

步头场,应为埠场头,在今阳江市江城区埠场镇漠阳江畔,这里有通阳江城的渡船。

按此计划开通后,省城到茂名电白,五天即可达到,如是,阳江在沟通粤西与广州的通道中,地位将更高,然,“惜鲁去任,功未竟焉”,对阳江来说,或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阳江一些村庄过河仍使用渡船。

阳江一些村庄过河仍使用渡船。

1978年

内河水运迎来最高水平

内河水运和海运的兴盛,使阳江运输业相较陆路更为发达。

因为阳江很早就产海盐,元朝时,阳江的双恩盐场是广东十大盐场之一。清朝到民国时期,双恩盐场盐主要为阳江、阳春、新兴、恩平、开平、台山、赤溪七县。

水运是最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且由专业盐船运输。清初时,外销路径顺序主要为海路、水路、陆路,再水路。因为盐场都在海边,盐先由海上运至阳江城,再通过漠阳江运往黄泥湾即春湾后,经陆路运往云浮的新兴县河头,再水运至肇庆等地。或向东过那龙河,在那龙圩登陆到恩平。

1996年《阳春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湖南、粤北等地区的食盐仰赖漠阳江水运供给。盐船运输返回时,这些地方的山货、农副产品,如香粉、白麻、桐油、薯莨等,也沿着这条运输线装进盐船回程运往沿漠阳江及其支流各圩镇销售。

民国时期,阳春不少土特产品销售到县外,猪、禽、蛋所占比例较高,其中1935年,年输出活猪7000头,活鸡10万头,活鹅6万头,蛋品6万只。

阳江县则有很多货物以海运为主。道光十九年(1839年)编纂的《粤海关志》记录的各商品类别关税征收标准中,外来商品有槟榔、楠木、藤丝、藤皮、白糖、砂土、椰子、腊等,内河运往外地的有白糖、砂土、藤白叶,油、米等山货等,以及海产品。粤海关阳江口一年税收1000两,在全省50多个各类税口中,处于中上游水平。

水运兴盛,运输业发达。1996年《阳春县志》记载,民国前期,阳春县城河埠头常泊大小船百余艘,北至合水圩、春湾圩,南经马水圩、岗尾圩至阳江城、北津港,船可载重3万余市斤。北部重要码头春湾有大小住户船四五十艘,往来客货船各有10余艘,可载重1万余市斤。到民国38年(1949年),全县私营木帆船运输户有船915艘,从业3787人,经营资本91.5万元,其中专业运输船910艘,载重吨位4800吨。

阳江市区石觉寺一带漠阳江岸还保存有码头相关设施。

阳江市区石觉寺一带漠阳江岸还保存有码头相关设施。

阳江县水上运输业更为发达。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从事专业运输的个体船舶474艘,到1956年底,仅内河木帆船有614艘,船民1734人。内河货运在1978年达到高峰,货运量达37.85万吨。

沿海货运量也在197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共完成货物运输量36.87万吨,是1954年的2.56倍。沿海运输船吨位在新中国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沿海有到江门台州海运线21艘,湛江线有30艘,海口有7艘,总吨位1932吨,到1959年总吨位已达6465吨。

阳江县的造船业在广东占有一席之地。早在明朝,阳江已是广东七个造船中心之一。上个世纪30年代,全县有造船厂43户,能造200吨级船只6户,造船工人超千人。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阳江还是粤西地区渔船修造中心。

海陵湾新阳江港。阳江市高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海陵湾新阳江港。阳江市高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内河水运衰落

新阳江港崛起

然而,长达数千年的内河水运和沿海货运辉煌,在上个世纪中后期逐渐衰落,1979年是拐点。

根据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阳江县1978年内河和沿海货运量达到高峰,其中内河货运量37.85万吨,沿海货运量36.87万吨,此后运输量逐渐下降,到1987年货运量均“腰斩”:其中内河货运量12.29万吨,沿海货量15.85万吨。

内河水运的衰落,最重要一个原因是上个世纪中后期,阳江公路交通网越来越畅通,在1979年以后,物资大量流向陆运,致使内河运输量下降,不少运输企业亏损,有的停航转业。至今,内河货运几乎停滞。

内河水运的衰落也有其内在因素,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出现端倪。

1996年《阳春县志》记载,1956年以后,因漠阳江水系流量逐年减少,河道淤浅,虽然不断对航道进行整治,然通航里程不断下降:1954年阳春县水运通航里程201公里,到1975年下降至178公里,至1987年通航里程仅剩85公里。到1987年时,曾漠阳江北面的水陆中转地春湾圩,已不能通航。

阳江县也遇到相似情况,航道整治提高了通航能力,其中500吨级货轮可从北津港直达阳江港(石觉头),但到1987年内河航道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减少航程177公里,而新中国成立初航道是307公里。

如今,阳江市区西的漠阳江面,曾经繁华的船舶运输景象已不再,石觉寺一带的码头有的仍在使用,不过停泊的几乎都是稀稀疏疏的渔船。作为阳江沿海与内河转运的中转港北津,2000年停止了海上运输业务。

新阳江港则在海陵湾崛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建码头,202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超3800万吨,海运货物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今阳江港以大宗商品为主,包括煤炭、铁矿、镍矿、粮食、散矿石、钢材等,主要来自东南亚、澳洲等地,而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沿海货运输出的主要有盐、粮食、畜禽、蛋品、矿石和轻工业品,运进的主要有小麦、玉米、化肥、钢材、机械和工业品。

新阳江港的崛起有其内在逻辑。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叶道阳认为,广东明清水运的发展趋势,是从依靠内陆西江流域流开展贸易,到清末依靠沿海港开展外贸,体现了广东经济外向型的转变。阳江也不例外。

而1979年后,陆路运输逐步取代内河水运,恰恰也说明另一个发展逻辑:古代至近代长期以来的“交通向来梗阻”(阳春县志语)的现状已成历史,内河水运结束或已结束其阶段性历史使命。如今,阳江村村通公路,到2021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10812.6公里,其中乡道就达3311公里,村道5662.5公里。

阳春高流河墟已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阳春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阳春高流河墟已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阳春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码头遗址

与文旅结合焕发新生机

随着内河水运的衰落,航道上曾经密布的码头大多已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目前码头遗址,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编的《山海之聚——阳江海洋文化遗产》一书中,记载了内河7个码头遗址,大多建于清代。

最为特别当属河仔墟码头遗址,位于阳东区新洲镇北桂村委会河仔村。特别之处在于,所在的北桂河不与漠阳江相连,而是单独一条小河,充分说明了阳江过去的水运相当发达。

该河流向东北方向,经江门恩平市流入镇海湾。沿此河道溯流而上可到东平,顺流而下可出海,到上下川岛,进而通达江门、广州等地。该码头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一段时期里有粮站在此运粮,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逐渐废弃。该书记录调查访谈表明,可能在宋末元初已有码头,不过,现存码头为晚清所筑。

一些码头遗址已不再使用,但以另一种形式焕发新生机,其中最知名的当属阳春市合水镇高流河畔的高流码头遗址。

高流码头和其侧的高流墟,在万历十六年《阳春县志》已有记载,至今至少456年历史。不过,古码头与古墟遗迹皆无,但有近代码头保存,还在河岸开辟了新的墟市。

农历五月初四,是高流墟一年一度的墟日,每到这天,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到这里来赶墟,集市上主要售卖竹木制品、农具、编织等。相传,凡是当天在高流墟买的竹木制品,只要在高流河中浸泡一下,永远不会被蛀虫,且经久耐用。更令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当天在高流河洗浴的人,整年都不会生痱子,也不会长疥疮。

如今,高流墟日已发展成为阳春商贸与人文旅游活动的盛会,去年6月20日至22日,阳春在此举办的相关文化,吸引了超15万人次参与。而高流河墟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民俗文化融合,成为当地重要文旅项目,推动阳春文旅融合发展。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黄韬炜

【统筹】陈步上

【采写】陈步上

【图片】陈步上(署名除外)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